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守黑的意思、守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守黑的解釋

謂安于暗昧,保持玄寂。語出《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河上公 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雖自知昭昭明白,當復守之以默默如闇昧無所見。” 唐 蔣防 《白兔賦》:“飲玉池而冰光不散,食瑤草而雪影長新。理符守黑,事異文身。”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大易》:“入,非收視反聽,寂靜以守黑之謂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守黑是漢語中具有哲學意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持守暗昧、謙退自處的處世态度,源自道家思想。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文獻依據角度分層闡釋:


一、詞源本義

守黑最早見于《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此處“黑”象征幽暗、謙下、無為的狀态。漢代河上公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強調斂藏鋒芒、守拙歸真的智慧 。


二、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釋為:“安于暗昧,保持玄寂。謂晦迹自守,不露鋒芒。” 指出其道家“無為”思想的實踐方式,強調内斂修養 。

  2. 《辭海》(第七版)

    釋義:“守住暗昧。道家謂保持質樸,不炫聰明。” 引申為一種不争不顯的處世哲學 。


三、哲學内涵

  1. 辯證思維

    與“知白”(通曉光明)相對,構成“知白守黑”的完整命題。如王弼《老子注》所言:“守黑者,以全其樸也”,體現對立統一的辯證觀 。

  2. 修身指向

    宋代林希逸《老子口義》解:“守黑者,退然以自晦也”,主張以謙退收斂達成内在超越 。


四、現代引申

在書法美學中,“守黑”指注重留白與虛實的平衡。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提出“計白當黑”,強調墨迹(黑)與空白(白)的辯證關系,成為藝術創作的重要法則 。


權威參考文獻

  1. 河上公《道德經章句》(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3.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4. 林希逸《老子鬳齋口義》(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校注本)
  5. 包世臣《藝舟雙楫》(中國書店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守黑”是一個源自道家哲學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但核心思想與《老子》中的哲學理念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一、詞源與出處

“守黑”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二、哲學内涵

  1. 道家思想的核心
    強調“守柔”“守靜”的辯證智慧,主張不争、謙退,以暗昧之态順應自然規律,達到“玄寂”(深奧寂靜)的境界。

  2. 與“知白”的辯證關系
    “知白”是認知層面的通透,而“守黑”是實踐層面的内斂,二者結合體現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處世哲學。

三、曆史注解與延伸

四、總結

本義:道家提倡的謙退、虛靜的處世态度。
引申義(需謹慎使用):現代語境中可指保守或固執,但需注意與原哲學思想的區别。

如需完整典故和曆代注解,可參考《老子》原文及河上公注本。

别人正在浏覽...

鳌擲鲸呿八俊變貫兵馬籍柄事鼻繩伯勞飛燕博洽不見天日不像意殘年暮景查處長江後浪催前浪赤鳳皇翠襟彈丸黑志倒扁兒道觀雕趾貴功歸論孤往浩生毫子泓澈宏豁徼障戒持雞眼忌煙洰理軍家恺恻口剌來附來者居上離經辨志六畜興旺靡達暮禽虐政弸中彪外剽敚平康牆垛汽舟曲鬯踆巡屈下上兵伐謀眎朝事事疏淡書囿絲牽夙尚恬豁五臭舞席小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