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樂恻隱。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問拟》:“古人制律之心,原存愷惻。”《文明小史》第十二回:“這位新官,或是慈祥愷惻,叫人感恩;或是暴厲恣睢,叫人畏懼。”
“恺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ǎi cè,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核心含義
指“和樂恻隱”,即既包含和樂(溫和愉悅)的情感,又蘊含恻隱(同情、憐憫)之心。
引申含義
常形容人的品質,如善良、仁慈,強調對他人困境的關懷與共情。
以上解釋綜合自《漢語辭海》《漢典》等工具書及古典文獻用例。
恺恻(kǎi cè)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表示心地仁慈寬厚、富有同情心的意思。
恺恻的部首是心(xīn),表示與情感相關的含義。恺的總筆畫數為7,恻的總筆畫數為9。
恺恻最早出現在《論語·衛靈公》中,原文是“君子義以為上,禮以行之,孫恺武以為東周禮樂故。恺而不厭,生而不夭。” 句中的“孫恺武”指的是孫鴻升,他研究《周禮》、《禮記》等古代經典,提倡恺恻的精神。
恺恻的繁體字為愷惻。
在古代,恺恻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不過基本的結構與現代寫法相似。
他一直以來都以恺恻的心态對待每個人。
恺慕、恻隱、恺愛、恻隱之心、恺敬
仁慈、寬厚、慈善、悲憫
冷酷、無情、殘忍、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