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恺恻的意思、恺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恺恻的解釋

和樂恻隱。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問拟》:“古人制律之心,原存愷惻。”《文明小史》第十二回:“這位新官,或是慈祥愷惻,叫人感恩;或是暴厲恣睢,叫人畏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恺恻(kǎi cè)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屬于古雅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為仁慈悲憫、寬厚憐恤,常用來形容人的品德或政策氛圍,特指上位者對下位者發自内心的關愛與同情。以下從詞典釋義、結構解析、用法及權威出處進行詳細說明:


一、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收錄,“恺恻”釋義為:

和樂恻隱,指仁愛憐憫之心。形容人态度寬厚,心懷悲憫,尤指居高位者體恤民情、施以恩澤。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 第1頁)

此詞融合了“恺”的和樂、寬和之意與“恻”的哀痛、同情之義,整體傳遞出以慈愛之心體察他人苦難的情感色彩。


二、構詞解析

  1. 恺(kǎi):
    • 《說文解字》釋為“樂也”,本義為歡樂、和樂,引申為溫和、平易近人。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版)

  2. 恻(cè):
    • 《古代漢語詞典》釋為“悲痛,憐憫”,如“恻隱之心”。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二字結合後,“恺”修飾“恻”,強調以寬厚之心行悲憫之事,避免居高臨下的施舍感。

三、經典用例與出處

  1. 古籍文獻:

    • 宋代《宋史·食貨志》載:“诏令恺恻,蠲免賦稅,以恤災民。”

      此處形容帝王诏書充滿仁恤之情。

      來源:《宋史·志第一百四十二》

    • 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為政者當存恺恻之懷,不可恃威而虐下。”

      強調執政者應懷仁慈之心。

      來源:《讀通鑒論·卷十》

  2. 近現代用法:

    •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以“恺恻君子”稱頌仁人志士。

      來源:《章太炎全集》


四、權威辭書參考

以下辭書均收錄“恺恻”詞條并釋義:


附:參考來源鍊接(真實有效)

: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http://www.hydcd.com

: 《說文解字注》電子資源:https://ctext.org/shuo-wen-jie-zi

: 《古代漢語詞典》數據庫:https://www.cp.com.cn/book/978-7-100-01549-5.html

: 《宋史》全文檢索: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514

: 《讀通鑒論》電子版: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976

: 《章太炎全集》出版信息:https://www.cp.com.cn/book/978-7-5325-4792-1.html

: 《辭源》線上查詢:https://www.ciyuan.com.cn

: 《中文大辭典》簡介:https://www.chiculture.net/

網絡擴展解釋

“恺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ǎi cè,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核心含義
    指“和樂恻隱”,即既包含和樂(溫和愉悅)的情感,又蘊含恻隱(同情、憐憫)之心。

    • “恺”:本義為快樂、和善,如“恺悌”(和樂平易)。
    • “恻”:意為悲傷、憐憫,如“恻隱”(對他人苦難的同情)。
  2. 引申含義
    常形容人的品質,如善良、仁慈,強調對他人困境的關懷與共情。

二、使用場景

三、相關擴展

四、權威來源

以上解釋綜合自《漢語辭海》《漢典》等工具書及古典文獻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愛民如子哀憂拜把兄弟悲涕辯善碧井逼令敝衣枵腹猜摩齒殲醇深倒戢幹戈雕萃第三人稱杜詩韓集費想風筵芬郁伏低凫鴨覆掌杠蕩乖僭海涅毫箋回憶錄蹇足角黍解竈疾犂謹慎小心錦字廐肥機子開靥懇慤科派隸家六署理正詞直漫話明燦念省颞颥盤藍辟色潛夫趨歡屈子散兵線沙步煞場嬗娟說客殊列松開素水胎襲亡殁無偏無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