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下的意思、屈下的詳細解釋
屈下的解釋
謂屈己下人。《呂氏春秋·觀世》:“俗人有功則德,德則驕。今 晏子 功,免人於阨矣,而反屈下之,其去俗亦遠矣。”《晉書·王衍傳》:“ 祜 名德貴重,而 衍 幼年無屈下之色,衆鹹異之。”
詞語分解
- 屈的解釋 屈 ū 使彎曲,與“伸”相對:屈曲(?)。屈折。屈膝。屈伸(彎曲和伸直,引申為失意和得意)。首屈一指。卑躬屈膝。 低頭,降服:屈服。屈從。威武不屈。 冤枉,叫人不痛快:冤屈。委屈。******。屈才。屈就(受
- 下的解釋 下 à 位置在低處的,與“上”相對:下層。下款。 等級低的:下級。下品。下乘(佛教用語,一般借指文學藝術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裡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學藝術,常與“陽春白雪”對舉)。 方面,方位:兩
網絡擴展解釋
“屈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屈己下人”,即指有地位或能力的人主動降低身份、謙遜待人。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拼音:qū xià(注音:ㄑㄩ ㄒㄧㄚˋ)
- 釋義:指身份或地位較高者主動放下身段,以謙遜态度對待他人。
二、出處與典故
- 《呂氏春秋·觀世》
記載晏子有功卻仍謙遜待人的典故:“今晏子功,免人於阨矣,而反屈下之,其去俗亦遠矣。”
- 《晉書·王衍傳》
描述王衍幼年不因權貴而屈下的性格:“祜名德貴重,而衍幼年無屈下之色,衆鹹異之。”
三、使用場景
- 正向語境:形容品德高尚者不恃才傲物,如“屈己下士”“屈尊纡貴”。
- 反向語境:強調不輕易屈從,如“幼年無屈下之色”。
四、注意争議
部分資料(如)提到“屈下”有“屈服認輸”的引申義,并關聯《三國演義》典故,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詞典,可能為現代誤讀或擴展解釋,需謹慎使用。
五、近義詞
- 屈己待人、禮賢下士、虛懷若谷
- 反義詞:趾高氣揚、恃才傲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呂氏春秋》《晉書》等古籍原文(來源、3、4)。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屈下(qū xià)的意思
屈下是一個成語,表示尊敬、低頭、順從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屈下的拆分部首是⺝和下,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屈下是從古代《詩經》中的一首《訂杞》中的一句:“飲之何怿怿,屈以喪其魄。”中演變而來的。
繁體
屈下的繁體字是屈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屈下的漢字寫作「屈」字,采用的寫法不同于現代的簡化字形。
例句
他為了工作上的需要,不得不屈下身。他一再屈下,表現出他的謙和之心。
組詞
組詞:屈服、******、屈從、屈曲。
近義詞
近義詞:低頭、躬身、俯首。
反義詞
反義詞:仰首、昂首、挺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