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滅亡的國家。《周禮·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陰訟,聽之于勝國之社。” 鄭玄 注:“勝國,亡國也。”按,亡國謂已亡之國,為今國所勝,故稱“勝國”。後因以指前朝。 元 張養浩 《濟南龍洞山記》:“ 歷下 多名山水, 龍洞 為尤勝……勝國嘗封其神曰 靈惠公 。” 明 宋濂 《故翰林待制承務郎兼國史院編修官柳先生傳》:“ 隆山 牟公 應龍 ,得太史 李心傳 史學端緒,且諳勝國文獻淵源之懿,儀章、官簿、族系,如指諸掌。” 王國維 《沉乙庵先生七十壽序》:“ 順康 之世,天造草昧,學者多勝國遺老,離喪亂之後,志在經世,故多為緻用之學。”
“勝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勝國”原指被滅亡的國家,尤其指被當前政權所取代的前朝。根據《周禮·地官·媒氏》記載:“凡男女之陰訟,聽之于勝國之社”,鄭玄注:“勝國,亡國也”。這裡的“勝”意為“戰勝”,“國”即國家,合指“被征服的政權”。
現代漢語中,“勝國”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描述政權更替中的前朝,帶有一定書面語色彩。
“勝國”一詞濃縮了中國古代政權更替的曆史觀,既體現征服者對前朝的否定,也隱含對曆史延續性的承認。其含義從具體的“亡國”逐漸抽象為前朝代稱,反映了語言與政治文化的深度關聯。
《勝國》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勝利國家”或“成功的國家”。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勝”和“國”。
“勝”的部首是“力”,它由4個筆畫組成;而“國”的部首是“囗”,它由3個筆畫組成。
《勝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國的戰争中,國家取得勝利被視為一種榮譽和成功。因此,“勝國”這個詞逐漸形成,用來形容成功的國家。
《勝國》的繁體字為“勝國”,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根據古代文字資料和研究,古時候寫“勝國”可能采用不同的字體形式,但整體結構和意義沒有變化。
1. 他們為了達到目标,總是奮力争先,最終成為了一支勝國的隊伍。
2. 勝國并不僅僅意味着戰争的勝利,也包括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的成功。
組詞可以是:
- 勝利:指戰争、比賽等中取得勝利。
- 國家:指一個獨立政權的整體。
近義詞可以是:
- 勝利:指在戰争、競賽或鬥争中獲得成功。
- 成功:指在某個領域達到預定的目标或取得好的結果。
反義詞可以是:
- 落敗:指在戰争、比賽等中遭受失敗。
- 失敗:指沒有達到預期目标或沒有取得好的結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