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轼的意思、伏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轼的解釋

亦作“ 伏式 ”。俯身靠在車前的橫木上。《莊子·漁父》:“ 孔子 伏軾而嘆曰:‘甚矣, 由 之難化也!’”後多用以指乘車。《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國白頭遊敖之士皆積智欲離 齊 秦 之交,伏式結軼西馳者,未有一人言善 齊 者也。” 晉 盧谌 《覽古》詩:“奉辭馳出境,伏軾逕入關。” 清 吳偉業 《行路難》詩之九:“伏軾説人主,談笑稱上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伏轼(fú shì)是古代乘車時表示敬意的禮儀動作,指乘車者身體前傾,雙手扶住車前橫木(轼),以示對尊者或長者的恭敬。該詞由“伏”(俯身)和“轼”(車前扶手)組合而成,常見于先秦文獻及史書典籍。

一、基本釋義

  1. 本義

    指乘車時躬身扶轼的動作。《說文解字》釋“轼”為“車前橫木”,段玉裁注:“轼卑于較(車箱兩旁橫木),乘車者可憑之俯首示敬。”

    來源:《說文解字注》卷十四。

  2. 禮儀内涵

    古禮規定,乘車遇尊者或經重要場所(如宗廟、城門)時需“伏轼”行禮,以示謙卑。《禮記·曲禮上》載:“君子式(轼)黃發。”鄭玄注:“俯身憑轼,敬長者也。”

    來源:《禮記正義》卷三。

  3. 引申義

    後引申為對他人表示敬意或鄭重其事的态度。如《史記·郦生陸賈列傳》載:“郦生伏轼下齊七十餘城”,以“伏轼”喻指憑言辭說服的莊重姿态。

    來源:《史記》卷九十七。

二、文化典源

“伏轼”典出《莊子·漁父》:“孔子伏轼而歎”,描述孔子見賢者時執禮之态。漢代以降,成為固定禮儀用語,如《漢書·王吉傳》:“每遷徙易處,所到未嘗不伏轼而禮焉。”

來源:《莊子集釋》卷十、《漢書》卷七十二。

三、權威文獻佐證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伏轼”主要用于文言語境或曆史叙述,如描述古代禮儀、引述典籍典故等,日常口語已罕用。其文化内涵仍見于“憑轼”(同義)、“轼禮”等衍生詞。

網絡擴展解釋

“伏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含義

“伏轼”原指俯身靠在車前的橫木(即“轼”)上,是乘車時的動作。這一動作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代指乘車或出行,例如《莊子·漁父》中記載:“孔子伏轼而歎”,即描繪孔子乘車時的姿态。

2.出處與演變

3.特殊說明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伏轼”可引申為“臣子或學生謙遜侍奉君主或師長”,但這一解釋在權威古籍中未見直接關聯,可能是對詞義的擴展或誤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4.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乘車禮儀或出行場景,如曆史文獻、詩詞引用等。例如:“奉辭馳出境,伏轼徑入關”(盧谌《覽古詩》)。

“伏轼”的核心含義與古代乘車動作相關,需注意區分其本義與少數現代詞典的引申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莊子》《戰國策》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寶钏苞蘆筆供不吊彩翠産疾镵削翠舘歹徒蹈據道裡登台拜将啑啑敵特獨笑豐肉風灣弗吊港澳赓唱耕雲播雨狗尾孩虎加點濟侈斤迹齑黍就湯下麪濟險開會考覽快遞員樂詩離辭骊肩落花無言馬裙門從某某泥伏濃密滂溢平心靜氣騎操青豔寝寐穹官曲方氏日程溽暑掃愁帚試兒庶産縚褐榻然騰奮卍果渥水駒沃壄消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