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規箴之言可作鑒戒。《三國志·魏志·桓階陳群等傳論》:“ 陳 、 徐 、 衛 、 盧 ,久居斯位, 矯 宣 剛斷骨鯁, 臻 毓 規鑒清理,鹹不忝厥職雲。”《宋書·顔延之傳》:“若立履之方,規鑒之明,已列通人之規,不復續論。” 元 劉祁 《<歸潛志>序》:“且其所聞所見可以勸戒規鑒者,不可使湮沒無傳。”
“規鑒”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uī jiàn,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規鑒”由“規”和“鑒”兩字組成:
作為參照标準
指用已有的經驗或标準作為參照,進行評價或決策。例如曆史事件常被用作“規鑒”來分析當下問題。
勸誡與警示作用
強調規箴(勸誡)之言可成為後世的鑒戒,如《三國志》中提到陳群等人“規鑒清理”,即通過規勸引導他人自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三國志》或《歸潛志》等古籍。
《規鑒》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一種向人們提供指導和借鑒的規範或标準。它可以作為名詞使用,表示根據過去的經驗或行為來對當前的情況進行判斷和決策。
《規鑒》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言」(yan2)和「骨」(gu3)。它的總筆畫數為18,其中「言」部的筆畫數為7,「骨」部的筆畫數為11。
《規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它主要用于描述官員行為的行為規範和标準。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的含義逐漸擴展,成為了一種更加普遍的概念和應用。
《規鑒》的繁體字為「規鑒」,拆分部首和筆畫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寫法有一些差異,包括一些部首或筆畫的形狀和順序。根據曆史資料,「言」的古代寫法可能是「彳」和「讠」的結合,「骨」的古代寫法可能是「⺶」和「骨」的結合。
1. 此書是他多年從事研究的成果,對于我們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規鑒。
2. 基于過去的錯誤經驗,我們可以從中得出一些規鑒,避免再次犯同樣的錯誤。
組詞:規範、鑒定、規則、教規等。
近義詞:準則、标準、規定、規則等。
反義詞:放任、縱容、寬恕、寬松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