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时宪书的意思、时宪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时宪书的解释

即时宪历。 清 代因避 高宗弘历 讳,改称“时宪书”。《清史稿·时宪志一》:“今节气之日时刻分与太阳出入昼夜时刻,俱照道里远近推算,请刊入《时宪书》。”《红楼梦》第六二回:“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有的话:共总成一句话。”参见“ 时宪历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时宪书(shí xiàn shū)是汉语中对清代官方颁布的历书的专称,特指依据《时宪历》编制的历法文献。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定义与性质

    时宪书指清代由钦天监(官方天文机构)编制、皇帝颁行的官方历书。其名称源于《时宪历》,该历法由传教士汤若望等人于顺治二年(1645年)修订完成,取代明代《大统历》,成为清代唯一合法历法。时宪书内容涵盖节气、朔望、时辰、吉凶宜忌等,兼具天文指导与日常生活的规范作用 。

  2. 历史背景与权威性

    时宪书的颁布标志着西方天文算法与中国传统历法的融合。康熙年间,因“历法之争”曾短暂恢复旧历,但最终确认《时宪历》的权威性,时宪书由此成为国家时间制度的象征。其编制需经严格校验,并由皇帝“御览”后颁行天下,体现皇权对时间秩序的掌控 。

  3. 内容结构与功能

    时宪书包含年神方位、节气时刻、日食月食预测、农耕时序及黄道吉日等。除科学历算外,还融合阴阳五行学说,指导祭祀、婚嫁、营建等社会活动。例如“宜沐浴”“忌动土”等标注,反映其作为民俗生活指南的角色 。

  4. 现代意义与文化价值

    时宪书是研究清代天文学史、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史料。现存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的时宪书原件,见证了历法改革对农业经济与社会治理的影响,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


参考文献来源(基于权威学术文献与档案记录):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清史稿·时宪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
  4. 故宫博物院文献档案库

网络扩展解释

时宪书是清代对官方历书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1. 定义与起源
    时宪书即清代修订的官方历书,其前身是“时宪历”。该名称源自《尚书·说命》中的“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意为遵循天象制定历法,体现统治者对天道的尊崇。

  2. 改名原因
    清乾隆年间,为避高宗“弘历”名讳,将历代通用的“历书”改称“时宪书”。例如《清史稿》和《红楼梦》中均有此称谓的记载。

  3. 内容与用途
    作为官方历法载体,时宪书记录节气、昼夜时刻、日月食推算等天文数据,并包含农事指导、吉凶禁忌等传统内容。清代钦天监负责修订,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与民间生活。

  4. 历史演变

    • 唐代已有雕版印刷历书(如乾符四年历书),宋代称“通书”,清代定名“时宪书”。
    • 近代在港台地区演变为《通胜》,融合更多民俗内容。

补充:现存最早的完整历书为汉代《汉武帝元光二年历书》(出土于长沙马王堆),而唐代《樊赏家历》是早期印刷历书的代表。

别人正在浏览...

败面不烦裁赐逞博鸱顾村信断籁杜米蹲子敷告干舆歌诗公余观时谷粜海王星行浊言清豪曹横蛮无理洪笔红字谎说画生儿虎荡羊群瓠壶将率剪弃拣相交泰殿挟养齎粮藉寇酒臼倦乏瞰临空灵口碱牢让里许立仗冒头马文狞犷旁路平叛全苗融显三春蛇鱼施贶时形瘦容寿尊双飞数词数奇不遇贪鄙危颠威辟无盐贤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