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使相的意思、使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使相的解释

唐 代中期凡为宰相者必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称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衔的节度使为使相。 宋 初因之,以亲王、留守、节度使加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谓之使相,实际上不主政事。如 王安石 罢相后以 镇南军 节度使同平章事判 江宁府 ,即其例。 明 代官场中用以称以辅臣身分督师者, 清 代用以称呼兼大学士的总督。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卷二:“ 唐明皇 天宝 十五载六月,授 崔圆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蜀郡长史、剑南节度如故,使相始也。” 清 张际亮 《传闻》诗:“地阴将军仍卧甲,天高使相但衔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使相是唐宋时期特有的官职称谓,指带有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但实际担任地方节度使的官员。其核心含义在于“使”与“相”的结合,即以节度使的身份兼带宰相的虚衔。具体释义如下:

  1. 本义与制度起源: “使相”制度始于唐代中期。当时,为了安抚或笼络实力强大的地方藩镇节度使,朝廷常授予他们“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平章事”的宰相头衔(简称“同平章事”)。拥有此头衔的节度使即可称为“使相”。其特点是有宰相之衔,但不行宰相之权,实际职责仍是统领地方军政事务的节度使。此制度旨在提高节度使的地位声望,加强中央与藩镇之间的联系,带有明显的荣誉性质和政治平衡意味。

  2. 引申与职权特点: “使相”的核心在于“使”职(节度使)是实权,“相”衔(同平章事)是虚名。它并非一个独立的官职,而是对同时拥有这两种身份官员的特定称呼。其主要特点包括:

    • 名高权重,位尊地要:使相通常由位高权重、掌控重要藩镇的节度使担任,其实际权力远超一般地方官,甚至对中央政局有影响力。
    • 尊崇优礼,不预政事:虽然拥有宰相头衔,但使相并不实际参与中央朝廷的日常决策和政务处理(即“不预政事”)。朝廷主要以此表示优宠和尊崇。
    • 沟通中央与地方:在某种程度上,使相是中央与实力派地方藩镇之间的纽带,朝廷通过授予此衔来维系对藩镇的表面控制。
  3. 历史演变与消亡: 此制度在宋代得到延续,初期仍用于授予功勋卓著的节度使(如开国功臣)。随着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的政策推进,节度使逐渐成为虚衔,其实际权力被剥夺。相应地,“使相”也逐渐演变为一种极高的荣誉性加衔,常授予致仕(退休)的元老重臣或少数地位特殊的官员(如亲王、枢密使等),以示尊宠。南宋以后,此称谓逐渐少见并最终消亡。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使相”是唐宋至明清时期的一种特殊官职称谓,其内涵随朝代演变而有所不同。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使相”指外官(如节度使、总督)兼任宰相头衔,或宰相兼任地方要职的官职形式。该称谓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特殊平衡机制。

二、历史沿革

  1. 唐代

    • 起源:安史之乱后,朝廷为笼络节度使,授予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虚衔,形成“节度使+宰相衔”的使相制度(例:郭子仪曾以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头衔)。
    • 职能:名义上参与中枢决策,实际仍以地方军权为主。
  2. 宋代

    • 虚衔化:亲王、留守或节度使加“侍中”“中书令”等头衔者称使相,但仅保留俸禄与礼仪待遇,不参与实际政务。例如王安石罢相后以节度使同平章事判地方。
    • 特殊案例:仅乾德二年赵普拜相时使相曾行使副署实权。
  3. 明清时期

    • 明代:指以内阁辅臣身份督师的官员(如张居正曾以首辅督师)。
    • 清代:特指兼领大学士头衔的总督(如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加大学士衔)。

三、核心特点

四、历史意义

使相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以文制武”的政治智慧,通过职衔叠加实现权力制衡,成为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重要过渡形态。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人物案例或制度运作细节,可查看来源(汉典)、3(搜狗百科)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懊侬曲暴彊把作扁榜才貌财迷苍狗禅悦琛賮宸扆仇池臭皮袋出禄椿津翠屏大时吊客丢卦斗篷饭痂黻翣附生浮世讣文干舆告请过隟国字齁喘魂色火化减刻僭赏焦炙稽据辑印倨横莱衣灵官趢趗马杆闹混恼杀拿三搬四纳种丕烈瑞像乳窟使命庶侈説辞艘次速度滑冰踏歌图铁门限笔王世子未形之患无头告示卸脚心粗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