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使相的意思、使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使相的解释

唐 代中期凡为宰相者必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称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衔的节度使为使相。 宋 初因之,以亲王、留守、节度使加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谓之使相,实际上不主政事。如 王安石 罢相后以 镇南军 节度使同平章事判 江宁府 ,即其例。 明 代官场中用以称以辅臣身分督师者, 清 代用以称呼兼大学士的总督。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卷二:“ 唐明皇 天宝 十五载六月,授 崔圆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蜀郡长史、剑南节度如故,使相始也。” 清 张际亮 《传闻》诗:“地阴将军仍卧甲,天高使相但衔杯。”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使相”是唐宋至明清时期的一种特殊官职称谓,其内涵随朝代演变而有所不同。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使相”指外官(如节度使、总督)兼任宰相头衔,或宰相兼任地方要职的官职形式。该称谓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特殊平衡机制。

二、历史沿革

  1. 唐代

    • 起源:安史之乱后,朝廷为笼络节度使,授予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虚衔,形成“节度使+宰相衔”的使相制度(例:郭子仪曾以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头衔)。
    • 职能:名义上参与中枢决策,实际仍以地方军权为主。
  2. 宋代

    • 虚衔化:亲王、留守或节度使加“侍中”“中书令”等头衔者称使相,但仅保留俸禄与礼仪待遇,不参与实际政务。例如王安石罢相后以节度使同平章事判地方。
    • 特殊案例:仅乾德二年赵普拜相时使相曾行使副署实权。
  3. 明清时期

    • 明代:指以内阁辅臣身份督师的官员(如张居正曾以首辅督师)。
    • 清代:特指兼领大学士头衔的总督(如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加大学士衔)。

三、核心特点

四、历史意义

使相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以文制武”的政治智慧,通过职衔叠加实现权力制衡,成为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重要过渡形态。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人物案例或制度运作细节,可查看来源(汉典)、3(搜狗百科)的完整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二

《使相》这个词的意思

《使相》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让人相信”或“使人相信”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

《使相》这个词的部首是“人”,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使(尸+十一画)+ 相(目+十画)。

来源

《使相》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一篇名为《秋风辞》的诗。“使相”一词出自其中一句:“孺子其朋,友之使相”,意为“孺子啊,把你的朋友当作使者来相告诉。”

繁体

《使相》的繁体字为“使相”。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代文献和碑刻等资料推测,《使相》的古代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差异,但具体写法无法确切确定。

例句

1. 他的说辞非常具有说服力,使相我们都相信了。

2. 她的坦诚和真诚的表现使相我对她产生了信任。

组词

使相:使信、使人相信、使人信服等。

近义词

让人相信:让人信任、让人信服、使人置信等。

反义词

使相不信:让人怀疑、造成怀疑、使人不信任等。

别人正在浏览...

宝笥贬悴碧树骋暴尺波敕目重重筹借翠锦大遍大荒大开眼界东序番夷发首丰报风雨晦冥枎栘怪僻货居见怪奸誉焦碎解任揭席进白警敕鲸甲进举津门亭矜纵寂若无人开灯宽辟困踬腊肉邋遢货廉蔺撩虎须猎较鸾笺妙策明灯募捐佞言旁门外道抢攻雀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翣毛樿栉试灯裋褐疏狂腾希天理不容廷讯痛陈吞气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