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套的意思、策套的詳細解釋
策套的解釋
指科舉時代,應試者斷章取義,連綴史籍的片言隻語編成的應付策問考試的材料。 明 楊慎 《舉業之陋》:“本朝以經學取人,士子自一經之外,罕所通貫。近日稍知務博,以譁名苟取,而不究本原,徒事末節。五經諸子,則割取其碎語而誦之,謂之蠡測;歷代諸史,則抄節其碎事而綴之,謂之策套。”
詞語分解
- 策的解釋 策 è 古代的一種馬鞭子,頭上有尖刺。 鞭打:策馬。鞭策。 激勵,促進:策動。策勉。 古代稱連編好的竹簡:簡策。 古代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策論。策問
- 套的解釋 套 à 罩在外面的東西:褥套。手套。外套。 加罩:套褲。套袖。 重疊的:套版。套耕。套種(恘 )。 裝在衣物裡的棉絮:被套。 同類事物合成的一組:一套制服。套路。套數。套曲。配套。 模拟,照做:套用。
網絡擴展解釋
“策套”是科舉時代的一個特定術語,指應試者為應對策問考試而整理的材料。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策套”指古代科舉考生通過斷章取義的方式,将史籍、經典中的零散語句拼湊成應試材料。這類材料内容零碎,缺乏系統性,主要用于快速應對策問考題。
2. 曆史背景與應用方式
- 科舉應試需求:明代以經學取士,考生需掌握大量典籍,但部分人投機取巧,僅摘錄經典和史書的片段(如五經、諸子、曆代史書中的短句或瑣事),編成“策套”。
- 操作手法:如楊慎《舉業之陋》批評的“蠡測”(割裂經典語句)和“策套”(拼湊史實片段),考生借此應付考題,忽視對學問本源的探究。
3. 評價與争議
這類材料被學者視為急功近利的産物。楊慎指出其弊端在于“不究本原,徒事末節”,導緻士子學問空疏,僅追求表面功名。
總結
“策套”反映了古代科舉制度下的一種應試弊端,其核心是通過碎片化知識應對考試,與真正治學精神相悖。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該詞,現代可類比為應試教育中的“答題模闆”現象。
網絡擴展解釋二
策套這個詞源于中國漢語,常用于形容某個計劃或方案的安排與布置。策取自“計策”,意為計劃、謀略;套則代表安排、布置。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關于策套的一些信息。
部首拆分:策的部首是竹木,套的部首是纟。
筆畫:策共有12畫,套共有10畫。
來源:策套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策套的意思是指将馬車等用具裝備好,準備出行的意思。
繁體字形:策套的繁體字形為策槃。
古代漢字寫法:古代寫策套的時候,通常是将策寫作“策掣”,套寫作“套佗”。
例句:他提前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策略來應對這個挑戰。
組詞:策馬揚鞭、套路深、計策多端。
近義詞:計劃、方案、布置、安排。
反義詞:故意攪局、無計可施。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