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色绉紗。《文選·曹植<七啟>》:“然後姣人乃被文縠之華袿,振輕綺之飄颻。” 劉良 注:“文縠,文紗類。”亦用以喻水波。
“文縠”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拼音與結構
拼音為wén hú(ㄨㄣˊ ㄏㄨˊ),由“文”(獨體結構)和“縠”(左右結構)組成。
二、基本含義
指彩色绉紗,即一種有細密皺紋的輕薄絲織物,常用于古代華美服飾的描述。
三、文學引證
出自曹植《七啟》:“姣人乃被文縠之華袿,振輕绮之飄飖。”劉良注:“文縠,文紗類。”意指美人穿着文縠制成的華麗長衣,衣袂輕盈飄動。
四、擴展比喻
在詩詞中,“縠”常被用來比喻水波紋,如蘇轼《臨江仙》中的“夜闌風靜縠紋平”,此處“縠紋”即指水面如绉紗般的波紋。
五、相關詞彙
與“縠”相關的詞語包括“縠紋”(水波紋理)、“霧縠”(如薄霧般的輕紗)等。
《文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文采、文筆、文章。
《文縠》的部首是「文」,共有8個筆畫。
《文縠》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很少使用,較為常見的是其繁體字形「文綬」。該詞的使用始于古代。它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形容了司馬相如的優秀文章和文筆。
《文縠》的繁體字形為「文綬」,同樣意思。
在古代,「文縠」的寫法并不固定,因為隨着時代變遷,漢字的書寫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然而,無論寫法如何變化,都強調了文章的優美和出色的文筆。
他的《紅樓夢》以其獨特的文縠成為中國文學的經典之作。
文采、文筆、文章、文學等。
才華、雅緻、韻味等。
拙筆、拙劣、平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