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子、诸侯每月朔日祭告祖庙后,在太庙听政,称“视朔”。《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臺以望,而书,礼也。” 孔颖达 疏:“视朔者,公既告庙受朔,即听视此朔之政,是其亲告朔也。”
“视朔”是古代中国礼制中的一种仪式,具体指天子或诸侯在每月初一(朔日)进行的政治与祭祀活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视朔”指每月朔日(农历初一),天子或诸侯在祭告祖庙后,于太庙处理政事的仪式。这一活动体现了古代“敬天法祖”的政治传统,将祭祀与听政结合,强调政权的合法性源于祖先与天意。
《左传·僖公五年》记载:“公既视朔,遂登观臺以望,而书,礼也。” 说明鲁僖公在完成视朔仪式后,登台观测天象并记录,符合礼制规范。孔颖达进一步注解:“视朔者,公既告庙受朔,即听视此朔之政。”
视朔制度反映了先秦时期“政教合一”的特点,通过固定仪式强化统治秩序,后随周王室衰微逐渐形式化,但仍是研究古代礼制的重要切入点。
视朔是一个汉字词语,音读为shì shuò。它由「见」和「朔」两个部分组成。
「见」是一个意思为「看见」的文字,表示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它是汉字的一个常用部首,形状类似于人的眼睛,表示视觉。以「见」为部首的字还有「观」、「现」等。
「朔」是一个意思为「月初」的文字,表示每月的第一天。它是汉字的一个少见的部首,形状类似于月亮。以「朔」为部首的字还有「朝」、「望」等。
视朔一词的来源并不明确,可能是古代用来描述某种仪式或观察行为的词汇。目前已较少使用,可以理解为「观察月初」或「观察新月」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视朔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
在古代汉字书写方式中,「见」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常使用左边加横折的形式表示斜视的眼睛,而「朔」的写法与现代一致。
例句:
1. 我今天早上视朔起来,看到了一轮明亮的新月。
2. 视朔之时,因为阴天,月亮并不太明显。
组词:观朔、朔月、朔雪、朔风。
近义词:观察、注视、见到。
反义词:忽视、瞎眼、闭目。
爆眼饱飏变蛋炳然粃僻碧瑶笺酬赠摧朽登坛拜将店铺顶受冬米恶师抚边黑髯椒茶讥谗机擭惊骇嵇散积羽激作举措不当诀断落儿辣手吏部列宿李墨沦胥緑荷包毛头纸明哲民舍谬传目牛无全耐人咀嚼难乎爲继宁柢炰燔平定平易近人泼笔擎榜情寄惹绊三神洲三夷慴惮十二国石油绥接探爪踢良秃栾通禁侮谩五明宫详的歊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