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种危害农作物的鼠。《大戴礼记·劝学》:“腾虵无足而腾,鼫鼠五伎而穷。”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三·鼫鼠》:“鼫鼠处处有之,居土穴、树孔中……好食粟、豆,与鼢鼠俱为田害。” 清 王士禛 《戴氏鼎·为枫仲作》诗:“凹中尾鬣似天马,缘尻鼫鼠拱且驯。”
(2).比喻狡猾的坏人。 明 唐顺之 《王御史毅斋诔》:“呜呼!孽狐鼫鼠,何世蔑有!”
(3).指蝼蛄。《易·晋》:“晋如鼫鼠,贞厉。” 孔颖达 疏:“晋如鼫鼠者,鼫鼠有五能而不成伎之虫也……晋如鼫鼠无所守也者, 蔡邕 《劝学篇》云:‘鼫鼠五能,不成一伎。’ 王 注曰:‘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度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本草经》云:‘螻蛄一名鼫鼠。’谓此也。”
“鼫鼠”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基本释义
指一种危害农作物的鼠类动物,属于哺乳纲啮齿目,外形似兔,尾短、眼红,毛色有黑、白、褐等,喜食粟、豆、栗等农作物,对农业造成严重破坏。
形态与习性
根据古籍记载,鼫鼠体型较大,栖息于土穴或树洞中,与鼢鼠(田鼠)不同,多居于山地。明代《本草纲目》提到其“五伎而穷”,即虽有多种技能(能飞、爬树、游泳等),但均不精通。
比喻义
常被用来比喻狡猾的坏人,如明代文献中“孽狐鼫鼠”即借指奸邪之辈。
别名与混淆
部分文献将“鼫鼠”与蝼蛄(一种农业害虫)混称,可能因二者均危害作物。此外,古书也将其归为鼯鼠类,称“大飞鼠”或“五技鼠”。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分类或历史记载,可参考《本草纲目》《大戴礼记》等古籍原文。
鼫鼠(shi shu)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一种形似鼠类的小动物。这种动物通常被称为田鼠或野鼠。
鼫鼠的拆分部首是鼠(shu),而它的总笔画数是17画。
鼫鼠一词出现在《尔雅》这部古代汉语字典中。这本字典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叶的春秋战国时期编纂完成。
鼫鼠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鼠。繁体字是汉字的一种变体形式,多在台湾、香港及澳门地区使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不过,在古时候鼫鼠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1. 他家的庄稼一直遭到鼫鼠的破坏。
2. 这片原野上常有鼫鼠跑来跑去。
1. 鼠洞
2. 鼠疫
3. 鼠类
4. 园鼠
5. 山鼠
1. 野鼠
2. 田鼠
1. 猫
2. 犬
倍徙博古彻上彻下楚观汾亭胕肿恭楷诖谬鬼魔贵主好采鸿稀鳞絶华骝霍乱矫惑季候举善抠字眼宽度诳胁困弊老口老例雷噪领鉴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麦饭名班鸣舷密斯脱密学米饮谋无遗策南山粲捻度捻酸牛识字朋帮僻戾迁补潜意识起兵情憭碁枰戚戚具尔确青禳祷日省月修如愿三纲五常散关声望疏简踢达题覆图钉相反晓谏泄愤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