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鸸鶓的意思、鸸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鸸鶓的解釋

鳥名。形似鴕鳥而較小,體高約1.5米。嘴短而扁,羽毛灰色或褐色。翅膀退化,足三趾,腿長善走。産于 澳洲 森林中,吃樹葉和野果。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鸸鶓”的正确寫法應為“鸸鹋”(ér miáo),是一種大型鳥類,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特征 屬于鳥綱鸸鹋科唯一物種,體高1.5-1.85米,體重30-45千克,是世界第二大鳥類(僅次于非洲鴕鳥)。其外形似鴕鳥但體型較小,翅膀退化無法飛行,腿部強健且有三趾,善于奔跑。

  2. 分布與習性 原産于大洋洲,栖息于草原、森林及沙漠地帶,以樹葉、野果為食,偶爾食用昆蟲。成年雌性體型略大于雄性,壽命約10年。

  3. 名稱與用途 中文名“鸸鹋”源自其形态特征描述,英文名Emu源于葡萄牙語。其羽毛可用于裝飾,肉和蛋可食用,油脂可制成化妝品或保健品。

  4. 文化意義 作為澳大利亞國鳥之一,形象常出現在該國徽章與貨币上,象征本土生态特色。

注:若需更完整的生物學數據(如繁殖習性、保護級别),建議查閱動物學專業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鸸鶓》是一個古代漢字,拆分部首為鳥和骨,總共13個筆畫。它的意思是指一種長相奇特的鳥類。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易經》中,其中有一句話是“鸸鶓在東方,利見大人。”意思是說,鸸鶓這種鳥常常會出現在東方地區,對于有見識的人來說會是一種好兆頭。 在繁體中,這個字的寫法會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思都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鸸鶓的形狀可能和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上還是能夠辨認出相似的形狀。 以下是一個關于鸸鶓的例句:我在東方的早晨醒來,看到一隻鸸鶓在樹上歌唱。 與鸸鶓相關的組詞可能有:鸸鶓羽毛、鸸鶓聲音等。 近義詞方面,在現代漢語中可能沒有太多和鸸鶓類似的詞彙,因為它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古代詞彙。 反義詞方面,由于鸸鶓是一種特殊的鳥類,因此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