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用衆多民力去做某件事。《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三》:“經年之輓粟飛芻,繼日而勞民動衆,常煩漕運,不給供須。” 明 李贽 《複麻城人書》:“能使 西夏 叛卒不敢逞,能使叛卒一起即撲滅,不至勞民動衆。”
“勞民動衆”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áo mín dòng zhòng,其核心含義是動用衆多民力去做某件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強調對民衆力量的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褒貶。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舊五代史》等來源。
《勞民動衆》是一個漢語詞組,意思是指動員人民進行勞動或行動。該詞組由三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分别是勞、民、動,共有13畫。下面将從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面進行解析。
《勞民動衆》最早出自中國古代文獻《孟子·公孫丑上篇》:“裁人之事,動使不得勞民動衆。”意為在處理人事時,要避免使人民勞動,動員人民參與活動。
《勞民動衆》的繁體寫法為「勞民動眾」。
古代漢字寫法相對簡單,對于《勞民動衆》這個詞組來說,并沒有太多變化。在古代字典《說文解字》中,“勞”字的寫法為“労”,“民”字的寫法為“亻古”,“動”字的寫法保持一緻。
1. 在國家建設中,需要勞民動衆的共同參與。
2. 這個項目的成功離不開勞民動衆的支持。
3. 政府應當努力動員人民,使他們積極參與勞民動衆的活動。
勞動、勞動者、勞力、動員、動作、動作片、衆多、衆人、衆口一詞、衆說紛纭。
勞力同衆多,同樣表示大量的人力。
休閑、懶惰,表示沒有參與工作或活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