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鷄林”。1.指佛寺。 唐 王勃 《晚秋遊武擔山寺序》:“雞林俊賞,蕭蕭鷲嶺之居。” 蔣清翊 注引《佛爾雅》:“雞頭摩寺,謂之雞園……昔有野火燒林,林中有雉,入水漬羽,以救其焚。”
(2).古國名。即 新羅 。 東漢 永平 八年(公元65年), 新羅 王夜聞 金城 西 始林 間有雞聲,遂更名 雞林 。 唐 楊夔 《送日東僧遊天台》詩:“迴首 雞林 道,唯應夢想通。”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本末》:“每宴必命家姬奏《桃花扇》……蓋不知何人傳入。或有 雞林 之賈耶?”
(3).指 新羅 附近的國家和地區。 五代 齊己 《送僧歸日本》詩:“卻憶 雞林 本師寺,欲歸還待海風吹。” 清 趙翼 《王夢樓挽詩》:“生有笙歌矜馬帳,死猶詩句在 雞林 。”自注:“君少時隨冊使封 琉璃王 。”
(4).指 雞林 賈。 宋 姜夔 《白石詩話》:“一家之語,自有一家之風味……模倣者語雖似之,韻亦無矣。 鷄林 其可欺哉!” 清 吳偉業 《畫中九友》詩:“至尊含笑黃金投,殘膏剩馥 雞林 求。”參見“ 雞林賈 ”。
“雞林”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曆史語義的專名,主要包含以下兩個義項:
一、古代東亞地理名稱
“雞林”最早見于《新唐書》,指代公元7世紀至10世紀朝鮮半島的新羅國。《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記載,新羅王金法敏于龍朔三年(663年)被唐高宗冊封為“雞林州大都督”,其國都慶州别稱“雞林”。該地名源自新羅王族金氏發祥地“雞立嶺”的漢譯雅化,後逐漸演變為朝鮮半島的代稱,如宋代詩人陸遊曾用“雞林夜半函星鬥”比喻高麗使臣來訪。
二、唐代軍事行政建置
唐代在安東都護府下設“雞林道”,屬邊地十二道之一。《舊唐書·職官志》載其職能為統轄遼東地區的軍事與民政,長官稱“雞林道行軍大總管”。此建置在開元年間(713-741年)廢止,行政區域并入平盧節度使管轄。
該詞在文學創作中常作為古典意象出現,如白居易《送人貶信州判官》詩雲“地僻尋常來客少,刺桐花發屬雞林”,即以雞林指代邊遠之地。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于曆史文獻解讀與古詩詞賞析領域。
“雞林”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文獻例證,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漢典類工具書。
鞍鼻奧林匹克主義八沖北太平洋暖流比例尺察見淵魚朝請川岑貙甿慈雌杜仲梵策返嘴風磴風涼風問福地洞天剛猛幹翮光表涸漁接骨景刻金邱禁障箕裘九思軍慝客蹤曠達不羁泐布練色驢唇馬觜馬靳密實默籍磨洗平地木剖晰起度卿士寮棄瑕録用睿明飒拉三相四線制生死沈魂十大洞天侍臨湜湜水剩山殘天論田舍人同岑銅聲突立外屋維熊問天買卦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