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丧失民心。《穀梁传·僖公十五年》:“ 韩 之战, 晋侯 失民矣,以其民未败而君获也。”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兵失》:“兵失民,不知过者也。”
“失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统治者或当权者因治理不当、政策失误或违背道义而失去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和经典文献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汉语大词典》释义
“失民”指丧失民心,即统治者因行为不当导致民众离心离德。例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中的“失道”即隐含“失民”之意 。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ISBN 9787543207352),第7卷第108页。
《汉语大辞典》补充
强调“失民”是政权衰败的标志,常与“暴政”“苛敛”等行为关联,如《资治通鉴》中“桀纣失民而亡”的史鉴 。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182页。
二字组合后,“失民”即“失去民众根基”,强调统治合法性的崩塌。
《孟子·离娄上》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反向推导,“失民”即失民心,进而失天下 。
《资治通鉴·唐纪》
评隋炀帝“徭役无时,干戈不戢,民不堪命,遂致失民”,直接关联暴政与民心背离 。
在当代语境中,“失民”可引申为任何组织或领导者因忽视群众利益而丧失支持,如:
权威参考来源:
以上释义综合古典文献、权威辞书及现代理论,完整阐释“失民”的历史脉络与当代意义。
“失民”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失去民众的支持或信任,多用于描述统治者、政府或领导者因行为不当而丧失民心。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谷梁传》《孙膑兵法》等古籍,或现代政治评论类文章( )。
帮丁别有天地差不多譂奴撤销驰跋葱灵大咎丹凤城彫斲多收并畜额鲁特蜂窠府上改更感畅高真空更为乖歧龟堞欢怿火火检量祭豆揭发节衷继发症近比君主立宪孔曾口觜狂鲰雷霆火炮两七两情两愿鶜鸱腼汗丕基颇激溥遍跂据秋素髯戟荣谐伉俪擩染羶荤山头双回熟眠堂室塌直天命论填谢条冰听风听水提线抠同类相求委婉晤言喜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