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蘿的意思、莳蘿的詳細解釋
莳蘿的解釋
[dill] 傘形科草本植物(Anethum graveolens),羽狀複葉,花黃色,葉和種子具香味,用于泡菜和其它食物的調味
詳細解釋
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狀複葉,花小形,黃色,果實橢圓形。用以調味,亦可入藥。《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分明惡草蒔蘿,也甚名花登架去。”
詞語分解
- 莳的解釋 莳 (蒔) ì 移植:莳田。 栽種:莳花。 莳 (蒔) í 〔莳蘿〕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橢圓形,可做香料,亦稱“小茴香”。 (蒔)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蘿的解釋 蘿 (蘿) ó 通常指某些能爬蔓的植物:女蘿。茑蘿。藤蘿。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莳蘿(shí luó),名詞,是一種傘形科莳蘿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也是其幹燥果實(俗稱“莳蘿子”)的名稱。它在漢語中的釋義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
植物名稱與基本特征
- 指一種原産于地中海地區、西亞等地,後引入中國栽培的草本植物。其植株形态特征為:莖直立,細長,中空;葉片呈羽毛狀分裂,裂片細長如絲;夏季開黃色小花,聚集成複傘形花序;果實為橢圓形雙懸果,成熟後常作為香料或藥用部分。
-
香料與調味品
- 莳蘿的幹燥果實(莳蘿子)和新鮮的葉子(莳蘿草)均具有獨特的辛香氣味,味道溫和略帶甜味,類似香芹但帶有淡淡的茴香或甘草氣息。廣泛用作烹饪香料,尤其在腌制食品(如泡菜)、魚類菜肴、湯品、沙拉醬汁及面包烘焙中。
-
藥用價值(傳統中醫)
- 在傳統中醫藥理論中,莳蘿子被認為具有藥用價值。其性味多記載為辛、溫。主要功效包括:
- 溫脾開胃,散寒止痛: 用于緩解脾胃虛寒引起的脘腹冷痛、食欲不振、呃逆嘔吐等症狀。
- 理氣和中: 有助于調理氣機,緩解脹悶不適。
- 其他: 古代本草也記載其有安胎、解魚肉毒等作用。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提供“莳蘿”作為植物名詞的基本釋義,明确指出其作為香料的用途。這是現代漢語規範釋義的核心依據。
- 《中藥大辭典》(第二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詳細記載了“莳蘿子”的來源(植物莳蘿的果實)、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藥理研究等,是其中藥屬性的權威參考。
- 《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 提供莳蘿(Anethum graveolens L.)的植物學分類、形态特征、分布及生境等科學描述,确認其植物學身份。
網絡擴展解釋
莳蘿(學名:Anethum graveolens)是一種傘形科草本植物,其名稱包含植物學特征、用途及文化引申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植物學特征
- 形态特征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約60-100厘米。羽狀複葉,花呈黃色,果實為橢圓形黑褐色,具芳香氣味。
- 分類與分布
原産地中海沿岸,現中國華南地區及歐美國家有栽培,别稱“土茴香”。
二、用途與價值
- 食用調味
葉和種子常用于腌制黃瓜、泡菜及咖喱粉,可替代小茴香,提升食物風味。
- 藥用功能
性溫、味辛,無毒。傳統醫學認為其可健脾開胃、驅風催乳,主治小兒氣脹、食欲不振等症。
三、文化引申義
在成語中,“莳蘿”比喻勤勉耕耘,象征努力工作的精神(源于其種植特性)。
四、其他相關
- 外文翻譯:法語稱“aneth”。
- 注意事項:藥用需遵醫囑,避免過量。
如需更全面的植物圖譜或藥方配伍,可參考權威植物志或中醫藥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巴子國徧循邊營布字谄谀楚鸠丹檻大刑的子地圖阏遏帆具返照分秧格論宮事歸業戶駭飙奸弊講命翦氂簂極步節旌浪然老牛破車,老牛拉破車鱗僮麥粞美言面目猙獰年月逆斥爬拉僑治乞留曲律清業秋照日本傻楞楞上祿石犷刷洗梳雪四史松黃歲道遂心滿意泰山磐石他們倆淘析田橫客天箓推校駝運脫卒晩實蚊母木吳楚吳江賢懿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