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吳楚的意思、吳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吳楚的解釋

(1). 春秋 吳國 與 楚國 。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 吳 楚 憑 江 ,負固 方城 。”

(2).泛指 春秋 吳 楚 之故地。即今 長江 中、下遊一帶。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君 吳 楚 之士,亡國之餘,有何異才,而應斯舉?” 唐 杜甫 《登嶽陽樓》詩:“ 吳 楚 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明 許宗魯 《登齊山樓》詩:“ 淮 淝 山色尊前出, 吳 楚 江流畫裡看。” 陳毅 《詠三峽》詩:“總嫌太狹窄, 吳 楚 天地寬。”

(3).指 吳 地和 楚 地。比喻不同區域。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定婚店》:“雖讎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 吳 楚 異鄉,此繩一繫,終不可逭。”

(4).指 漢高祖 分封的 吳 楚 諸侯國。《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吳 楚 反,聞。”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然 高祖 封建,地過古制,大者跨州兼域,小者連城數十,上下無别,權侔京室,故有 吳 楚 七國之患。” 清 姚鼐 《賈生明申商論》:“﹝ 景帝 ﹞其資如此,而 鼂錯 又以 申 商 進之,何怪有 吳 楚 之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吳楚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包含多重曆史文化内涵,主要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基本詞義:地域與政權指代

吳楚泛指中國春秋時期長江中下遊的兩大諸侯國及其疆域:


二、地理範疇:文化區域的象征

在文學與史籍中,"吳楚"擴展為長江中下遊流域的代稱,涵蓋今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具有鮮明的南方地域文化特征:


三、曆史事件:政治聯盟與沖突

"吳楚"常關聯重要曆史事件,如西漢"七國之亂"中吳王劉濞聯合楚王發動的叛亂(公元前154年),成為中央與地方權力博弈的典型:

來源:《史記·吳王濞列傳》,中華書局标點本。


四、文化意象:南北分野的符號

古代文獻中"吳楚"常與中原文化對照,凸顯南北差異:


現代引申用法

當代語境中,"吳楚"多用于:

  1. 曆史研究:指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區域政治格局;
  2. 文學修辭:借古稱賦予地域文化厚重感(如"吳楚文化圈");
  3. 地理标識:常見于長江流域的文化旅遊宣傳。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史籍及學術研究,引用來源均為學界公認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吳楚”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曆史和文化維度進行解釋,綜合各權威來源的信息如下:

  1.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

    • 指春秋時期的吳國與楚國,是周朝分封的兩個重要諸侯國。吳國位于今江蘇、安徽南部及浙江北部,楚國則占據長江中遊及漢水流域(今湖北、湖南等地)。兩國的争霸是春秋史的重要内容。
  2. 地理區域的代稱

    • 泛指春秋時期吳楚故地,即今長江中下遊一帶,包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如杜甫詩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即描述這一區域的地理特征。
  3. 文化或政治對比的象征

    • 作為吳地和楚地的合稱,常比喻不同區域或文化差異。例如《世說新語》提到“吳楚之士”時,隱含地域文化差異的對比。
  4. 漢代分封的諸侯國

    • 漢高祖劉邦分封的吳國與楚國,如西漢初年的“吳楚七國之亂”中的吳楚兩國,轄地包括今江蘇、安徽及周邊區域。

補充說明:吳楚的地理範圍隨曆史演變擴展,三國時期東吳的疆域甚至涵蓋今浙江、福建、兩廣等地,而楚國在戰國時期曾擴張至山東、江西一帶。

别人正在浏覽...

背腹受敵波迸蒼舒唱明超短波槌毀東南一尉,西北一候斷盜多曆年所肺府蜚梁關政貴上橫話哄弄晖珥火不登鑒拔肩勞任怨加膳桔槔烽揭雞肆赦驚睡寄榻開緣困苦雷渀聯貼隸絕撓攪溺溲漂溢七世子孫圈缋熱熟堯舜肉馬阮囊羞澀三言詩删繁設科神标時諺樹敵熟風梳妝打扮洮颒天工開物田圃添削題比鐵腸石心鐵矴聽望痛痛頽爛土鴨屋稅鄉會試銜隙骁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