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时间。《北齐书·司马子如传》:“ 子如 至 定州 ,斩 深泽县 令;至 冀州 ,斩 东光县 令。皆稽留时漏,致之极刑。”
“时漏”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意蕴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代古代用于计量时间的器具,即“漏刻”,又称“漏壶”。以下从词义、文化内涵及文献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词义
“时漏”由“时”与“漏”组合而成。“时”表示时间、时辰,“漏”特指通过水流或沙流计量时间的装置。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漏”作为计时工具最早可追溯至周代,通过壶中水位下降的刻度标记时辰,后发展为铜壶滴漏的精密仪器。因此,“时漏”一词既指具体的计时器物,亦引申为时间流逝的象征。
二、历史与文化意义
古代“时漏”是天文历法的重要工具,《周礼·夏官》记载“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说明漏壶在军事、礼仪中承担报时功能。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详细描述了莲花漏等改良设计,体现古代科技对时间的精准追求。在文学中,“时漏”常与更鼓、月影等意象并用,如唐代李商隐《无题》诗“夜吟应觉月光寒,时漏已催更鼓急”,借器物之实抒时光易逝之虚。
三、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下,“时漏”多用于文学或历史叙述,强调时间的绵延感与古典意境。例如《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将“时漏”与日晷、浑仪并列为传统计时体系的代表,凸显其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文献参考
“时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以下是基于多个权威来源的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时间,特指时间的流逝或延误。该词由“时”(时间)和“漏”(古代计时器)组成,字面可理解为「时间刻度」或「时间计量」,常用于描述因时间延误而引发的后果。
二、出处溯源 最早见于《北齐书·司马子如传》中“稽留时漏,致之极刑”,意为因拖延时间而被处以重刑。此处“时漏”强调对时间节点的严格把控。
三、用法特征
四、字义分解
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该词,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如需查看完整古籍引证,可参考《北齐书》或汉典等权威辞书。
阿古柏白缟八正崩浪迸逸彪蒙部位倡首谄祭崇盛出口成章醇駮點見谛睨弟窑洞燃法轨飞鸾蜂缠蝶恋俯首帖耳感风公直归侨弘贷环规欢和花辙碱式碳酸铜佳醖嗟唏救饥拯溺康歌看做鲙楯冷森森了却零下留逆漫弥面见铭旐内忧外侮牛仔锵锵济济且夫倾抱写诚晴干忍辱偷生式盘数番家讨饶头调胹通阛王弓瓦沼无坚不陷峡口崄巇显昭遐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