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焚林的意思、焚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焚林的解釋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晉侯 賞從亡者, 介之推 不言祿,祿亦弗及……遂隱而死。”謂 介之推 從 晉文公 流亡,割股食 公 ,有功而不受祲,隱入 綿山 ,後 晉文公 焚燒樹林逼迫,仍不出,抱樹焚死。後以“焚林”為求取賢士的典故。《周書·蘇亮等傳論》:“既焚林而訪 阮 ,亦牓道以求 孫 ,可謂野無遺才,朝多君子。” 唐 韋蟾 《上元》詩之三:“熏穴應無取,焚林固有求。” 唐 吳仁璧 《投謝錢武肅》詩:“累重雖然容食椹,力微無計報焚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焚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焚燒山林的行為,常用于比喻竭澤而漁、破壞根基的短視做法。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典故及現代啟示三方面解析:


一、詞典釋義與字源

  1. 字義拆解

    • 焚:從火從林,會意字,《說文解字》釋為“燒田也”,本義為焚燒草木。
    • 林:象形字,指成片的樹木或竹林。

      合稱“焚林”,即焚燒整片森林的行為。

  2. 引申含義

    該詞隱含“為短期利益破壞長遠資源”之意,如《漢語大詞典》指出其比喻“毀壞賴以生存的根本”。


二、典籍中的典故與用法

  1. 曆史記載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後必無獸”,描述為捕獵焚燒山林,警示不可持續之舉。

  2. 成語演化

    • 焚林而獵:出自《韓非子·難一》,批評“殺雞取卵”式掠奪。
    • 焚林之求:見于《後漢書》,喻貪求眼前利益而毀壞根基。

三、生态智慧與現代啟示

古人通過“焚林”反思人與自然關系,如《淮南子》強調“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主張可持續利用資源。這一理念與當代生态保護思想高度契合,提醒人類活動需遵循自然規律。

參考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焚林”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解釋
    指焚燒森林,字面意義為破壞性極大的行為。例如古代戰争中,焚燒敵方林木以削弱其戰鬥力,引申為毀滅性決策或行動。

  2. 成語中的引申義
    在成語中常與其他詞搭配,強調短視或極端手段。例如:

    • 焚林竭澤:比喻隻顧眼前利益,過度索取資源。
    • 焚林而田,竭澤而漁:形容不留餘地地索取,忽視長遠後果。

二、曆史典故中的特殊含義

源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介之推與晉文公”的故事:


三、總結

“焚林”既可指具象的破壞行為,也可在文學中象征極端手段或求賢典故,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需查看更多相關成語或曆史出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邊韶懶並稱逋丑钗荊裙布陳娥晨昏蒙影沖風刺臂但願如此刀具跮差碓嘴垩本反切馮資紛濁腹背還隱鶴骨雞膚黑霾謊規模蛟室交用接站急義掘門亢宗子蘭州柳闇隆祚慢仗面如滿月摹想遣币奇局乞力赇賄七絃屈莊三晡式圍失序守成守相耍龍霜色疏簿説書先生私臣訴牒湯點貪茸讨索讨閑田垟天真爛熳午夜五雲谿香火道人小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