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國名。在今 緬甸 境内。 唐 元稹 《骠國樂》:“ 驃 之樂器頭象駝,音聲不合十二和。”《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骠國》:“ 驃國 ,在 永昌 故郡南二千餘裡,去 上都 一萬四千裡。其國境,東西三千裡,南北三千五百裡。”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六:“﹝ 緬甸 ﹞於 唐 為 驃國 。”
骠國是古代東南亞地區的政權名稱,在漢文史籍中專指7至9世紀存在于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城邦聯盟國家。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骠"為古國名,其地域範圍相當于今緬甸中部和北部地區,都城卑謬(今譯"勃固")是當時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
從曆史地理角度看,《新唐書·南蠻傳》記載骠國"南盡溟海,北通南诏",其疆域東接陸真臘,西鄰東天竺。該國以佛教立國,都城建有百餘座佛寺,唐代樊綽《蠻書》稱其"俗尚廉恥,人性和善"。貞元年間(785-805),骠國王雍羌曾遣使團赴長安獻樂,白居易《骠國樂》詩即以此為創作背景。
語言學研究表明,"骠"(Pyū)是該民族自稱的音譯,屬藏緬語族。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在《交廣印度兩道考》中考證,骠國與南诏國保持密切交往,其樂舞藝術對唐代燕樂産生過重要影響。公元832年南诏攻滅骠國後,其族群逐漸融入緬族共同體。
權威典籍參考:
骠國是古代緬甸境内的一個曆史政權,其名稱在中文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骠國位于伊洛瓦底江流域,核心區域在今緬甸中部幹燥區。鼎盛時期疆域北接南诏(今雲南德宏)、東鄰陸真臘(今泰老柬交界)、西至東天竺(今印度阿薩姆邦)、南抵大海。主要都城包括毗濕奴城(公元前2世紀-5世紀)、汗林城(過渡期)和室利差呾羅城(6-9世紀)。
唐朝文獻如《舊唐書》詳細記載其方位、物産,元稹、白居易等詩人創作過《骠國樂》。骠國曾多次遣使朝貢,政治互動頻繁。
骠人後逐漸與緬族融合,其文化成為蒲甘王朝的基礎。中國元代仍将緬北部分地區稱為“骠國”。
注:關于讀音,“骠”在此語境中讀作piào(ㄆㄧㄠˋ),部分文獻标注biāo音為誤讀。
按定辨告殘疾兒童康複中心慘酷偢問窗挺粗義颠越不恭洞丁東圃而降防軍肥打府奧阜財謠覆蕉尋鹿桴炭幹臣個頭兒公典寡人貴際蠱蝕花信風穢廉賤房駕頭籍除極法精弱金谷老酒家科目人口呆目瞪懶惰烈光林趾螺子墨毛谷梅水茶麋蕪潛總旗開取勝生甲深奸深夜攝照失本失配甩開膀子說唱訟案送友人螳蜋之衛痛深惡絶土戲莴苣物理量鄉慕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