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國名。在今 緬甸 境内。 唐 元稹 《骠國樂》:“ 驃 之樂器頭象駝,音聲不合十二和。”《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骠國》:“ 驃國 ,在 永昌 故郡南二千餘裡,去 上都 一萬四千裡。其國境,東西三千裡,南北三千五百裡。”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六:“﹝ 緬甸 ﹞於 唐 為 驃國 。”
骠國是古代緬甸境内的一個曆史政權,其名稱在中文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骠國位于伊洛瓦底江流域,核心區域在今緬甸中部幹燥區。鼎盛時期疆域北接南诏(今雲南德宏)、東鄰陸真臘(今泰老柬交界)、西至東天竺(今印度阿薩姆邦)、南抵大海。主要都城包括毗濕奴城(公元前2世紀-5世紀)、汗林城(過渡期)和室利差呾羅城(6-9世紀)。
唐朝文獻如《舊唐書》詳細記載其方位、物産,元稹、白居易等詩人創作過《骠國樂》。骠國曾多次遣使朝貢,政治互動頻繁。
骠人後逐漸與緬族融合,其文化成為蒲甘王朝的基礎。中國元代仍将緬北部分地區稱為“骠國”。
注:關于讀音,“骠”在此語境中讀作piào(ㄆㄧㄠˋ),部分文獻标注biāo音為誤讀。
骠國(biāo guó)指的是古代中國的一個國家,位于現在的陝西省和河南省一帶。
骠國的部首是馬(馬頭部),總共有9個筆畫。
骠國的名稱來源于其建國者的姓氏“骠”,他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骠姓的後裔,因此國家以骠氏命名。
骠國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骠國。
古代漢字寫作“鏖國”,其中“鏖”是馬的形象疊加,表示骠國是一個與馬有關的國家。
古代人們常說:“骠國英勇善戰,馬背上的勇士聞名于世。”
- 骠騎:指骠國的騎兵部隊。
- 骠骥:形容馬非常健壯、高傲。
骠國的近義詞包括:骠邑、骠國、骠騎國。
骠國的反義詞為: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