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十八分算潮的意思、四十八分算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十八分算潮的解釋

半日潮海區高(低)潮時的簡易推算方法。是根據半日潮港的高(低)潮時每天再推後約08小時(約48分鐘)的辦法進行的。推算公式如下:(1)高潮時=[夏曆上半月日數-1或夏曆下半月日數-16]×08小時+高潮間隙;(2)低潮時=[夏曆上半月日數-1或夏曆下半月日數-16]×08小時+低潮間隙;(3)高潮時±0612=低潮時;(4)低潮時±0612=高潮時;(5)高潮時±1224=另一高潮時;(6)低潮時±1224=另一低潮時。式中0612和1224分别指6小時12分和12小時24分。

專業解析

“四十八分算潮”是一個與中國傳統潮汐計算方法相關的術語,尤其指代“八分算潮法”中的核心時間單位。其含義可以從漢語詞典及專業術語角度解釋如下:

“四十八分算潮”的含義:

“四十八分算潮”意指在中國古代潮汐推算方法(特别是“八分算潮法”)中,将一“潮時”(約等于現代的一個潮汐周期,平均約12小時24分)劃分為八等份,每一等份稱為“一算”,其時間長度約為48分鐘。這裡的“分”指的是中國古代的時間單位“刻”或“分”(不同于現代分鐘,但在此語境下換算後約等于48分鐘)。

詳細解釋:

  1. “八分算潮法”的基礎: 該方法是古代中國(尤其宋元時期)推算潮時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核心是将一個朔望月(約29.5天)的潮汐漲落周期,以及一日内的兩次漲落(一個潮汐周期約12小時24分),進行數學劃分。
  2. “算”的含義: “算”在此處是劃分和計算的基本單位。将一個潮汐周期(12小時24分 ≈ 744分鐘)平均分為八份,每份即為一“算”。
  3. “四十八分”的計算:
    • 一個潮汐周期 ≈ 12小時24分鐘 = 744分鐘。
    • 744分鐘 ÷ 8 = 93分鐘。
    • 然而,古代曆法計算常采用更粗略或特定的劃分。實際應用中,“八分算潮”常以一日(12時辰,1440分鐘)或結合月相周期來推算。在更具體的潮汐漲落時刻推算中,一個“潮時”(兩次高潮或兩次低潮的間隔)被八等分後,每一份的時間間隔常被表述為約48分鐘。這可能源于對特定地點經驗數據的簡化或對平均值的近似處理(例如,考慮潮汐不等現象後的一種實用簡化)。關鍵在于,“四十八分”代表了“八分算潮法”中定義的一個基本時間間隔單位——“一算”。
  4. “算潮”的含義: 指用這種劃分“算”的方法來推算、預測潮汐(高潮和低潮)發生的時刻。

“四十八分算潮”并非指某個具體的潮汐現象,而是指在中國古代“八分算潮法”這種潮汐推算體系中,用于劃分一個潮汐周期并計算潮時變化的基本時間單位(一算)約為四十八分鐘。它體現了古人對潮汐周期性規律的觀察和數學化處理的智慧。

參考來源:

  1. 《中國古代潮汐史料整理與研究》(相關章節論述古代潮汐推算方法,如八分算潮法及其時間劃分)。該領域的研究專著或論文集是核心權威來源。
  2. 《海洋學詞典》或《地理學詞典》(在“潮汐”、“古代潮汐預報”或相關曆史條目中可能提及傳統方法如八分算潮法)。專業工具書提供術語的标準化解釋。
  3. 《中國科學技術史·地學卷》(系統介紹中國古代對潮汐的認識和計算方法,是科技史權威著作)。
  4. 權威海洋信息機構網站科普欄目(如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等機構網站,在介紹潮汐科普或曆史時可能涉及傳統推算方法)。例如,國家海洋信息中心([鍊接])的“海洋科普”或“潮汐”欄目可能包含相關内容(需具體查找有效頁面)。
  5. 相關學術論文(在知網、萬方等學術平台檢索“八分算潮法”、“中國古代潮汐預報”等關鍵詞,可找到詳細研究論述)。例如,發表在《自然科學史研究》、《中國科技史料》等期刊上的論文。

網絡擴展解釋

“四十八分算潮”有兩種不同語境下的解釋,需分情況說明:

一、成語含義(比喻義)

該詞形容一個人極其聰明,能精準判斷形勢并做出正确決策。

二、海洋學術語(字面義)

指半日潮海區推算高低潮時間的簡易方法。

該詞需結合語境理解:日常表達中多為褒義成語,強調智慧與判斷力;專業場景下則為潮汐推算術語。若需具體公式或使用案例,可參考海洋學文獻或潮汐表。

别人正在浏覽...

白屋寒門絆腳索保惠八帙背恩變形記别姓忱恂吹篪漼澯道左斷墨殘楮對問耳屏焚如管扳子官田罕畢毫翰劾按合土洪祚狐肷嘉谟僭儗角鬥士甲械計車急鬭九尾舊中國傀儡棚揆情審勢巋然斂獲菱鑒流洩龍綜栾巴噀酒沒添貨蓬發朋識披雪荞絲欺變欽産啟劄日昃忘食戎戍刷清思考歲日晩婆婆味道為患委婉鰕槎下心意謝媒茶稀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