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通的鑒定。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下》:“史臣美 澹 而譏 邵 者,豈所謂通鑒乎?”
“通鑒”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定義 “通鑒”原指《資治通鑒》的簡稱,這是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編年體通史巨著,曆時19年完成,記載了戰國至五代共1362年的曆史,旨在為統治者提供治國借鑒。宋神宗以“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該書。
詞源演變
核心特征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通鑒”可引申為對某領域系統梳理的著作(如《法律通鑒》),或比喻全面深入的研究方法。
《通鑒》是中國曆史上一部重要的通史著作,由司馬光撰寫完成,主要記錄了從夏朝到五代十國的曆史事件。該書共紀載了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衆多曆史信息,是研究中國曆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通鑒》的拆分部首為“辶”、“金”,其中“辶”是表示“走”的意思,“金”是表示“金屬”的意思。
根據漢字筆畫,拆分《通鑒》共需7個筆畫,其中“通”需3個筆畫,“鑒”需4個筆畫。
《通鑒》一詞源于《史記·司馬遷傳》,司馬遷在《司馬遷傳》中将“鑒”字與“通”字結合使用,表示“通達鑒察,明察秋毫”的意思。司馬光後來以此作為自己書名的标題,即《通鑒紀事本末》。
《通鑒》的繁體為「通鑒」。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存在一定的變化。以《通鑒》為例,曆史上也有使用「通鍳」的寫法,而非現代常見的「通鑒」寫法。
1. 這部《通鑒》對于研究中國曆史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2. 我在大學裡學習了《通鑒》,對中國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識、鑒賞、通竅、鑒定、通暢、鑒戒
紀實、編年史、史書
虛構、小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