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鑒的意思、通鑒的詳細解釋
通鑒的解釋
共通的鑒定。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下》:“史臣美 澹 而譏 邵 者,豈所謂通鑒乎?”
詞語分解
- 通的解釋 通 ō 設有阻礙,可以穿過,能夠達到:通風。通天。通氣。通宵。通行。通過。通衢。貫通。四通八達。曲徑通幽。 懂得,徹底明了:通曉。通徹。通今博古。通情達理。 傳達:通令。通訊。通報。通告。通知。通緝。
- 鑒的解釋 鑒 (鑒) à 鏡子。 照:光可鑒人。 觀察,審察:鑒别。鑒定。鑒賞。鑒于(看到,覺察到)。台鑒(書信用語,表示請人看信。亦作“惠鑒”、“鈞鑒”)。鑒往知來。 可以使人警惕或引為教訓的事情:借鑒。鑒戒
專業解析
"通鑒"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中國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纂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鑒》。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和典籍本身兩方面理解:
-
字義分解:
- 通: 意為“貫通”、“連接”、“貫穿古今”。在這裡指這部史書貫通了從戰國到五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曆史,将漫長曆史長河中的重大事件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漢語大詞典》對“通”的釋義包含“貫通、連接”之義 。
- 鑒: 本義為“鏡子”,引申為“借鑒”、“警戒”、“教訓”。在這裡指這部史書旨在為統治者(以及後人)提供曆史的經驗教訓,作為治理國家、為人處世的鏡鑒。《辭海》明确指出“鑒”有“儆戒或教訓”的含義 。
- 合義: “通鑒”即“貫通古今、可為借鑒(之書)”。書名《資治通鑒》更清晰地表達了其目的:“資”指“幫助”、“供給”;“治”指“治理”、“統治”。合起來就是“幫助治理國家的通史鏡鑒”。
-
典籍《資治通鑒》的内涵:
- 内容性質: 它是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所謂“通史”,是指其記載的時間跨度長,覆蓋了多個朝代的曆史,而非局限于一個朝代(斷代史)。
- 編纂目的: 司馬光編纂此書的核心目的是總結曆史上的經驗教訓,特别是關于國家興衰、民生休戚、政治得失、軍事成敗等方面的内容,供皇帝和後世治國者參考借鑒,以達到“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的效果。這體現了中國傳統史學“以史為鑒”的核心功能。《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曆史卷》強調了其“資治”的編纂宗旨 。
- 曆史地位與影響: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史學的一座豐碑,與司馬遷的《史記》并稱“史學雙璧”。它以其嚴謹的考據、詳實的史料、精辟的史論(“臣光曰”)和流暢的叙事,對後世史學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曆史不可或缺的經典著作。其價值不僅在于史料,更在于其蘊含的曆史觀和治國理念。
“通鑒”一詞,源于《資治通鑒》的書名,其核心含義是指一部貫通古今曆史、旨在為治國理政提供經驗教訓的權威性編年體通史巨著。它不僅是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承載着“以史為鑒”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實用目的。在現代漢語中,“通鑒”幾乎成為《資治通鑒》這部特定典籍的代稱。
來源說明:
- 字義解釋參考了權威漢語工具書《漢語大詞典》和《辭海》的相關條目釋義。
- 關于《資治通鑒》的性質、目的和曆史地位,參考了《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曆史卷》及權威中國史學史著作(如白壽彜主編《中國史學史》)中的相關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通鑒”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
基本定義
“通鑒”原指《資治通鑒》的簡稱,這是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編年體通史巨著,曆時19年完成,記載了戰國至五代共1362年的曆史,旨在為統治者提供治國借鑒。宋神宗以“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該書。
-
詞源演變
- 古義:唐代已出現“通鑒”一詞,意為“共通的鑒定”,如劉知幾《史通》中提到的評價标準。
- 今義:因《資治通鑒》影響力巨大,現代語境下“通鑒”多特指這部史書,衍生出“系統研究曆史以把握脈絡”的方法論含義。
-
核心特征
- 貫通性:突破斷代史局限,梳理千年曆史脈絡
- 鑒戒性:總結王朝興衰規律,強調以史為鑒
- 權威性: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編年體通史,參與編纂者包括劉攽、範祖禹等史學家。
-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通鑒”可引申為對某領域系統梳理的著作(如《法律通鑒》),或比喻全面深入的研究方法。
别人正在浏覽...
案屯寶钗寶車崩毀并行伯樂赤龍垂死出山泉水璀璨奪目帶銙登擥笃恨飜掌複出乖愆谷口子真呙斜海湄含噬好惡後拒昏蔽鑒往知來九容瘠狹開治苦筋拔力冷絲絲聯吏鱗鬐盭绶隆率馬舞綿曆女趫屏遮謙稱傾弛青管求全擾綏任子令三室善甲厲兵聖誕老人神神氣氣沈液食茶收尾讨錢頽顔鼃吹畏欽溫飽侮玩污亵小毖邪財熙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