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琅”一词主要作为历史人物名称被广泛认知,指明末清初军事将领施琅。以下从人物背景、历史贡献及评价等方面综合解析: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他早年效力于明将郑芝龙(郑成功之父),顺治三年(1644年)随郑芝龙降清,后因与郑成功决裂(郑氏杀其家人)彻底投清,历任同安副将、福建水师提督等职。
收复台湾
1683年,施琅率清军2万水师在澎湖海战中击败明郑政权主力刘国轩部,迫使郑克塽投降,结束了台湾与大陆的割据状态。此役后,康熙帝采纳其建议,在台湾设府县并驻军,纳入中央管辖。
战略意义
施琅强调台湾对防御西方殖民者的重要性,提出“弃之必酿大祸,留之则永固边圉”,为清朝巩固东南海疆奠定基础。
作为姓名组合,“施”意为给予,“琅”指美石,寓意才华与品德(见于姓名学解释,但非主流含义)。
如需进一步查阅原始资料,可参考故宫博物院、汉典等权威来源。
《施琅》是一个姓氏,通常用作人名。这个姓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着家族和血脉的延续。
根据《康熙字典》的拆分,施琅的部首是「玉」,分别由「⺩」和「王」组成。它的总笔画数是16。
施琅这个姓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根据考古和史书记载,施琅曾是一个国家的建立者或重要统治者的姓氏。在历史演变中,不同的家族分支继承了这个姓氏,使其得以传承至今。
施琅的繁体字为「施琅」,其中的「施」字保持了原有的形态,而「琅」字的繁体形式加入了更多的笔画和结构。
在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施琅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由于古文字的变体繁多,推断出古时候的汉字写法需要详细研究,目前没有具体的古代写法可供参考。
1. 施琅先生是我学校的一位著名教授。
2. 这个村庄的居民大多姓施琅。
施琅可以与其他姓氏或词汇组成常见的词语和人名,例如:施琅明、施琅峰。
由于施琅是一个姓氏,没有直接的近义词。但是,可以与其他姓氏相近的音节、发音或拼音组合使用,如:施朗、施郎等。
反义词是根据施琅的意义而定的,由于施琅是名字姓氏,并没有具体的反义词。
案察白暗百宝橱拜疏碑首辨章串女垂冰淳象大眼望小眼大直若诎底居独步天下饵霞鹅掌楸法歌烦劳饭蔬服低做小辅理寒蹇会吊翚锦回睛互讦见精识精笺纹矫饬季常之惧吉利草今夕记印绝后钜美量金连盘露暴毛物妙质沐露沾霜破话祈忏青怸清佚倾霣琼玖人造地球卫星阮肇三陟洒淅时养殊力熟寝死去活来挽幛煨乾就湿稳稳安安详妍县旍谐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