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的意思、施琅的详细解释
施琅的解释
施琅(1621-1696) : 清代大将。字尊侯,福建晋江人。初为郑芝龙部将,顺治初年降清。1683年率军攻灭台湾郑氏政权。建议在台驻兵屯守,以防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被采纳。封靖海侯。
词语分解
- 施的解释 施 ī 实行:施工。施政。设施。施展。施教(刼 )。施为(唅 )。施威。实施。措施(办法)。发号施令。 用上,加工:施肥。施粉。 给予:施礼。施诊。施恩。 姓。 笔画数:; 部首:方; 笔顺编号:
- 琅的解释 琅 á 〔琅琅〕.象声词,金石相击声;.象声词,响亮的读书声,如“书声琅琅”。 〔琅玕〕像珠子的美石。 〔琅玡〕山名,在中国山东省。 笔画数:; 部首:王;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明末清初著名军事将领。其姓名释义及历史含义如下:
一、字义溯源
-
「施」姓溯源
源于姬姓,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后裔受封于施国(今湖北恩施),以国为姓。另说春秋鲁国大夫施父后代以先祖字为氏(《通志·氏族略》)。
-
「琅」字本义
- 本义:似玉的美石(《说文解字》:"琅,琅玕,似珠者")。
- 引申义:① 玉石相击声(如"琅琅");② 华美珍贵(如"琳琅")。
用于人名时,喻品格高洁、才能卓绝。
二、历史人物释义
施琅作为专有名词,特指清初平台名将,其核心历史定位为:
-
身份
- 明郑政权旧将,后归顺清朝,任福建水师提督。
- 康熙帝统一台湾的战略执行者(《清史稿·施琅传》)。
-
功绩
- 平台之战:1683年率军攻克澎湖,迫使郑克塽归降,结束台湾明郑政权(《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 治理主张:力谏康熙保留台湾建制,推动设立台湾府(《清圣祖实录》)。
-
评价
- 官方史载:"扫数十年不庭之巨寇,扩数千里未辟之遐封"(《清史稿》)。
- 现代定位:中国完成领土统一的关键人物(《中国通史·清代卷》)。
三、文化符号意义
-
地名纪念
- 福建泉州有"施琅纪念馆",台湾澎湖立"施公祠"。
- 金门"施琅大道"彰其历史地位(《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
文艺作品
- 影视剧《施琅大将军》演绎其生平(央视历史正剧)。
- 清代《靖海纪事》收录其奏疏,为研究台海历史核心文献。
权威参考文献
-
古籍
-
工具书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琅"字条
- 《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
现代研究
- 戴逸《简明清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九州出版社)
(注:部分古籍原版链接受限,优先提供权威出版社电子资源入口;现代著作链接导向官网书目页。)
网络扩展解释
“施琅”一词主要作为历史人物名称被广泛认知,指明末清初军事将领施琅。以下从人物背景、历史贡献及评价等方面综合解析:
一、人物背景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他早年效力于明将郑芝龙(郑成功之父),顺治三年(1644年)随郑芝龙降清,后因与郑成功决裂(郑氏杀其家人)彻底投清,历任同安副将、福建水师提督等职。
二、历史贡献
-
收复台湾
1683年,施琅率清军2万水师在澎湖海战中击败明郑政权主力刘国轩部,迫使郑克塽投降,结束了台湾与大陆的割据状态。此役后,康熙帝采纳其建议,在台湾设府县并驻军,纳入中央管辖。
-
战略意义
施琅强调台湾对防御西方殖民者的重要性,提出“弃之必酿大祸,留之则永固边圉”,为清朝巩固东南海疆奠定基础。
三、历史争议与评价
- 争议点:因“背郑降清”被视为叛变,其动机常受质疑。
- 性格特点:史料记载其性格直率,治军严明,但易与上级冲突,曾因此与郑成功交恶。
- 历史定位:现代学者多认为他是国家统一的关键执行者,但需注意术语规范——1683年行动应称“平定台湾”,而“统一”是清朝整体战略结果。
四、其他含义
作为姓名组合,“施”意为给予,“琅”指美石,寓意才华与品德(见于姓名学解释,但非主流含义)。
如需进一步查阅原始资料,可参考故宫博物院、汉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家语鼻涕博号惝恍称陈遄行处别打璜表代舞挡人牌耽翫东方三大顿戟乏短房牙子凤翅盔风飧水宿戈橹鹤长凫短河梁之谊红狼虎门销烟艰虞家主母节印纪纲金柅谨始虑终激赏旧墟疽囊濬房孔群髡釱礼道李夫人陆注绿茶梅园村鸣吼磨砻镌切俳体披衲钳掣芊丽清眇清谈轻信秋岚扇筤牲刍绳橛之戏刷荡霜准索头廷选晚遇为间文艺学衔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