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纰謬的意思、纰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纰謬的解釋

見“ 紕繆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纰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全面理解:

一、基本含義

“纰謬”(拼音:pī miù)指言語或行為中的錯誤、荒謬之處,強調不合常理或邏輯混亂。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帶有批評或諷刺意味。


二、詳細解釋

  1. 詞源與演變

    • 源自古代漢語“纰缪”,最早見于《禮記·大傳》:“五者一物纰缪,民莫得其死”,鄭玄注“纰缪,猶錯也”(即“錯誤”)。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序中亦用“纰缪”表示文獻中的疏漏。
    • 後世逐漸演變為“纰謬”,與“纰缪”通用,但更側重指明顯的荒謬性,如清代王士禛評價傅玄詩句“一顧亂人國,再顧亂人家”為“纰謬”,即譏諷其邏輯可笑。
  2. 使用場景

    • 批評言論錯誤:如清末“蘇報案”中,章太炎、鄒容因“言語纰謬”被清政府定罪。
    • 指摘行為荒謬:如《新唐書》提到江南地區因不熟悉藥性而“往往纰缪”(用藥錯誤)。
    • 學術或文本糾錯: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笑林》為“顯纰缪”,即揭露其内容荒謬。

三、相關詞彙


四、注意事項

通過以上分析,可更精準地把握“纰謬”的含義及適用情境。如需進一步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經典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纰謬的意思

纰謬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錯誤、荒謬、荒唐不合常理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纰謬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纟(纟是紡織品、繩子等的意思)和言(言是語言、講話的意思)。纰謬的總筆畫數為16劃。

來源和繁體

纰謬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齊物論》一文中,意思是指違背常理、不符合規定的事物,後來演變為形容人的行為或言語荒謬可笑。在繁體字中,纰謬的寫法為「纰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纰謬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化,例如有時候會将纟的部首寫為絲。但總體來說,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差不大。

例句

1. 他的觀點纰謬離譜,完全不值得認真讨論。

2. 這個謠言纰謬至極,不值一聽。

組詞

纰謬作為一個形容詞,可以和其他詞語搭配組成短語或成為修飾詞。

組詞示例:纰謬言論、纰謬觀點、纰謬判斷

近義詞

近義詞指意思相近或相似的詞語。

纰謬的近義詞有:荒誕、荒唐、可笑、荒謬不經、不合常理。

反義詞

反義詞指意思相反的詞語。

纰謬的反義詞是:合理、正确、準确、明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