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失魂荡魄的意思、失魂荡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失魂荡魄的解释

形容心意烦乱,精神恍惚。《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严蕊 ﹞乃是个絶色的女子。一应琴、棋、书、画、歌舞、管弦之类,无所不通……所以人见了的,没一个不失魂荡魄在他身上。”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失魂荡魄”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因受到强烈刺激或极度恐惧、迷惑时,心神不宁、精神恍惚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人失去理智或自我控制,内心烦乱不安,仿佛灵魂与精神都游离于体外。常用于描述因惊吓、震撼或极度迷恋而导致的精神涣散。

  2. 结构分析

    • “失魂”:字面意为失去灵魂,比喻丧失正常思维。
    • “荡魄”:指心灵动荡、难以安定。两者叠加,强调精神状态的极度混乱。
  3. 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描述才女严蕊的绝色与才华令人倾倒:“人见了的,没一个不失魂荡魄在他身上”。

  4. 使用场景

    • 形容因突发事件(如灾难、惊吓)产生的恐慌;
    • 也可指对某人/事物极度痴迷而心神不属,例如:“观众被她的表演震撼得失魂荡魄”。
  5. 近义词
    失魂落魄、魂不守舍、心神不定(注:不同语境下情感强度略有差异)。

提示:若需具体例句或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二刻拍案惊奇》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失魂荡魄的意思

《失魂荡魄》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精神恍惚,意识不清,无法集中思维和注意力。通常用来描述受到惊吓、震惊、恐惧等情绪刺激后的个体状态。

拆分部首和笔画

《失魂荡魄》的拆分部首为“失”、“魂”、“荡”和“魄”,它们的笔画数分别为5、14、12和14。

来源和繁体

《失魂荡魄》一词源于《庄子·外物》:“故今之人背惧忌病若死,(犹)魂荡魄颠于傍岸。”原意为魂魄背离本体,游离于四处。该成语的繁体字为「失魂蕩魄」。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古人也曾用不同的字形表达《失魂荡魄》这个词。例如,魂字在六朝时期用的是「魂」, 在汉隶字时期中用的是「魂」,古代用的有「魂」。「荡」字在六朝时期用的是「蕩」,在宋朝时期用的是「蕩」,古代用的有「蕩」。

例句

他听到那个夜晚的可怕故事后,整个人失魂荡魄,一直无法恢复正常。

组词

失魂、失魄、荡魂、魂不附体、胡思乱想

近义词

迷失自我、心魂颠倒、神魂颠倒、神志不宁、恍恍惚惚

反义词

清醒、冷静、镇定、专注、集中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