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俱下的意思、十行俱下的詳細解釋
十行俱下的解釋
[be quick at reading] 形容看書很快(見于《梁書·簡文帝紀》:“讀書十行俱下”)
詳細解釋
一眼同時看十行文字,形容讀書敏捷。《梁書·簡文帝紀》:“﹝ 太宗 ﹞讀書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經目必記。”《北齊書·河南康舒王孝瑜傳》:“﹝ 孝瑜 ﹞兼愛文學,讀書敏速,十行俱下。”
詞語分解
- 十行的解釋 《後漢書·循吏傳序》:“其 光武帝 以手迹賜方國者,皆一劄十行,細書成文。”後因以“十行”代指皇帝的手劄或诏書。 明 張居正 《拟唐回鹘率衆内附賀表》:“伏以聖主中興,九譯戴同文之治;名王内附,十行
- 下的解釋 下 à 位置在低處的,與“上”相對:下層。下款。 等級低的:下級。下品。下乘(佛教用語,一般借指文學藝術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裡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學藝術,常與“陽春白雪”對舉)。 方面,方位:兩
網絡擴展解釋
“十行俱下”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讀書速度極快,一眼能同時閱讀多行文字。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意思: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強調閱讀的敏捷性。
- 近義詞:一目十行(兩者常互換使用,但“十行俱下”更突出速度與效率)。
2.出處與典故
- 曆史記載:最早見于《南史·梁本紀下》和《梁書·簡文帝紀》,記載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的讀書能力。他自幼聰慧,讀書時“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經目必記”,且文采斐然。
- 人物背景:蕭綱是梁武帝蕭衍之子,史載他六歲能文,記憶力超群,後被委以官職。
3.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主謂式結構,通常作謂語、定語,如“他讀書十行俱下”。
- 感情色彩:中性詞,多用于褒義語境,強調快速高效的學習能力。
4.擴展與示例
- 例句:
- 《北齊書》中記載:“兼愛文學,讀書敏速,十行俱下。”
- 現代用法:形容快速閱讀文獻或資料,如“他備考時十行俱下,效率驚人”。
5.文化意義
-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對博學與才思敏捷的推崇,常用于贊譽他人的學習能力或天賦。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具體典故,可參考《梁書》《南史》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十行俱下的意思
《十行俱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十行都能寫得非常出色,形容人才出衆、文采出類拔萃。
拆分部首和筆畫
《十行俱下》的部首是十(十字)、行(彳字旁)和俱(亻字旁)。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十行俱下:十(2畫)、行(6畫)、俱(9畫)。
來源和繁體
《十行俱下》的來源記載于《史記·伯夷列傳》,文章講述了伯夷被召見時,被問及到底誰最懂飲食。伯夷回答說:“臣聞平民飲食、上能十行俱下。” 後來,這句話被引申為形容才華橫溢、多才多藝的人。
至于繁體字,十行俱下的寫法是「十行俱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書寫形式中,「十行俱下」的字形有時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在篆字時期,「十」字通常隻畫一橫。
例句
他的演講十行俱下,引發了觀衆們的熱烈掌聲。
組詞
組詞:陳詞濫調、好高骛遠、多愁善感。
近義詞
近義詞有:才華出衆、博學多才、文采飛揚。
反義詞
反義詞有:無能之輩、一技之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