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俱下的意思、十行俱下的详细解释
十行俱下的解释
[be quick at reading] 形容看书很快(见于《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
详细解释
一眼同时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敏捷。《梁书·简文帝纪》:“﹝ 太宗 ﹞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 孝瑜 ﹞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词语分解
- 十行的解释 《后汉书·循吏传序》:“其 光武帝 以手迹赐方国者,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后因以“十行”代指皇帝的手札或诏书。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伏以圣主中兴,九译戴同文之治;名王内附,十行
- 下的解释 下 à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下层。下款。 等级低的:下级。下品。下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方面,方位:两
网络扩展解释
“十行俱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读书速度极快,一眼能同时阅读多行文字。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字面意思: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强调阅读的敏捷性。
- 近义词:一目十行(两者常互换使用,但“十行俱下”更突出速度与效率)。
2.出处与典故
- 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南史·梁本纪下》和《梁书·简文帝纪》,记载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读书能力。他自幼聪慧,读书时“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且文采斐然。
- 人物背景:萧纲是梁武帝萧衍之子,史载他六岁能文,记忆力超群,后被委以官职。
3.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功能:主谓式结构,通常作谓语、定语,如“他读书十行俱下”。
- 感情色彩:中性词,多用于褒义语境,强调快速高效的学习能力。
4.扩展与示例
- 例句:
- 《北齐书》中记载:“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 现代用法:形容快速阅读文献或资料,如“他备考时十行俱下,效率惊人”。
5.文化意义
- 该成语反映了古代对博学与才思敏捷的推崇,常用于赞誉他人的学习能力或天赋。
若需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或具体典故,可参考《梁书》《南史》等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十行俱下的意思
《十行俱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十行都能写得非常出色,形容人才出众、文采出类拔萃。
拆分部首和笔画
《十行俱下》的部首是十(十字)、行(彳字旁)和俱(亻字旁)。拆分后的笔画分别是十行俱下:十(2画)、行(6画)、俱(9画)。
来源和繁体
《十行俱下》的来源记载于《史记·伯夷列传》,文章讲述了伯夷被召见时,被问及到底谁最懂饮食。伯夷回答说:“臣闻平民饮食、上能十行俱下。” 后来,这句话被引申为形容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人。
至于繁体字,十行俱下的写法是「十行俱下」。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书写形式中,「十行俱下」的字形有时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在篆字时期,「十」字通常只画一横。
例句
他的演讲十行俱下,引发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组词
组词:陈词滥调、好高骛远、多愁善感。
近义词
近义词有:才华出众、博学多才、文采飞扬。
反义词
反义词有:无能之辈、一技之长。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