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須的意思、底須的詳細解釋
底須的解釋
何須;何必。 元 許有壬 《摸魚子·和明初韻》詞:“傾緑醑,底須按樂天池上《霓裳》譜!”《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共百年易過,底須愁悶。” 清 孫緻彌 《同介修孟遊集元夫園居即事抒懷》詩:“遮莫文章供齒頰,底須愁病減腰圍。”
詞語分解
- 底的解釋 底 ǐ 最下面的部分:底層。底座。底下(a.下面;b.以後)。海底。底肥。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根基,基礎,留作根據:刨根問底。底蘊。底稿。底版。 圖案的基層:白底藍花的瓶子。 何,什麼:底事傷
- 須的解釋 須 (須③④鬚) ū 必得,應當:無須。莫須有。必須。務須。須要。 等待,停留:須留(遲留,留待)。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須眉(男子的代稱)。須生(傳統戲劇角色名,即“老生”)。 〔須臾〕片刻,一會
網絡擴展解釋
“底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何須、何必”,常用于表達反問或勸誡的語氣。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底”在此處為疑問代詞,相當于“何”;“須”表示“必須、需要”。組合後形成反問語氣,表達“何必如此”或“不需要這樣”的否定性建議。例如元人許有壬詞中“底須按樂天池上《霓裳》譜”,即質疑“何必要模仿白居易的《霓裳》曲譜”。
-
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文獻,如《摸魚子·和明初韻》,後在明清文學中廣泛使用。清代《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共百年易過,底須愁悶”即勸人不必憂愁。
-
文學應用
常見于詩詞對仗或散文中增強抒情效果:
- 宋代方嶽《賀新郎》用“逋老句,底須作”表達對模仿前賢的不屑
- 唐代胡曾《廣武山》以“數罪楚師應奪氣,底須多論破深艱”展現戰事評論中的否定态度
-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已鮮見使用,但在古文研究、詩詞鑒賞及仿古創作中仍有價值。其精煉的反問結構可為現代文學增添古典韻味。
建議對古漢語詞彙感興趣者,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虛詞詞典》等工具書系統學習。需注意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與現代漢語語法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底須》這個詞意思解釋:
底須(dǐ x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物體或事物的底部所長出的須狀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底須的拆分部首為“廣”和“齒”,其中“廣”是左邊的部首,而“齒”是右邊的部首。根據《康熙字典》的統計,底須的總筆畫數為14畫。
來源與繁體寫法:
底須的來源是古代的漢字,起初被用來描述動植物的觸角或須狀突起。在繁體字中,底須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底須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但現代使用的基本字形已經趨于規範,與古代字形略有差異。
例句:
1. 蜥蜴的底須觸角能夠幫助它感知周圍的環境。
2. 這隻貓底部的底須非常靈敏,能夠幫助它在夜晚行走。
組詞:
底須可以組詞形成其他詞彙,如“須根”、“須發”等。這些詞彙都與須狀物或須發有關。
近義詞:
底須的近義詞有“底毛”、“底發”等,它們都指物體或事物底部的須狀物。
反義詞:
底須的反義詞沒有一個固定的詞語與之對應,我們可以使用一些詞語來表示相反的意思,如“頂部”、“頂毛”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