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播;顯揚。《書·呂刑》:“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 孔穎達 疏:“ 苗 民自謂是德刑者,發聞於外,惟乃皆是腥臭。” 漢 王符 《潛夫論·潛歎》:“ 虞 舜 之大聖也,德音發聞。”《後漢書·寇恂傳》:“内得人心,外破 蘇茂 ,威震鄰敵,功名發聞,此讒人側目怨禍之時也。” 宋 曾鞏 《壽昌縣太君許氏墓志銘》:“女子之善,既非世教所奬成,其事實亦罕發聞於後。” 清 朱仕琇 《松溪令潘公去思碑》:“他日去柄大政於朝,勳勞天下。究其治迹發聞之處,自 松溪 始。”
(2).猶聞名,傳揚名聲。《國語·齊語》:“於子之鄉,有居處好學、慈孝於父母、聰慧質仁、發聞於鄉裡者,有則以告。” 唐 韓愈 《省試學生代齋郎議》:“﹝學生﹞以所進業發聞於鄉閭,稱道於朋友。” 宋 王安石 《直講劉仲章可大理寺丞》:“爾以通經發聞於世,允蹈所學,尚何訓哉!” 清 吳敏樹 《湖北按察使貴陽唐6*子方先生哀辭》:“公往以名舉人,為縣令 湖北 ,以才能發聞,洊陟藩翰。”
(3).發聲使人聽到。 漢 王符 《潛夫論·蔔列》:“ 孟賁 狎猛虎而不惶,嬰人畏螻蟻而發聞。”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發聞漢語 快速查詢。
“發聞”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其釋義及用例均源自古代文獻:
1. 傳播顯揚
指德行、功名等通過傳播被外界知曉或彰顯。例如《尚書·呂刑》中提到“德刑發聞惟腥”,意為德行與刑罰的傳播顯露出弊端;《後漢書·寇恂傳》用“功名發聞”形容功績名聲顯揚于外。
2. 聞名傳揚
強調因才能、品行等獲得聲譽。如《國語·齊語》描述“發聞于鄉裡”,指因孝悌聰慧在鄉裡聞名;韓愈在《省試學生代齋郎議》中稱學生“發聞于鄉闾”,指其學業成就被鄉鄰稱道。
3. 發聲使人聽到
指通過聲音引起他人注意。例如漢王符《潛夫論·蔔列》提到“嬰人畏蝼蟻而發聞”,形容因恐懼而發出聲響。
以上釋義綜合了《尚書》《國語》《後漢書》等古籍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篇章或語境,中标注的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