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發聞的意思、發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發聞的解釋

(1).傳播;顯揚。《書·呂刑》:“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 孔穎達 疏:“ 苗 民自謂是德刑者,發聞於外,惟乃皆是腥臭。” 漢 王符 《潛夫論·潛歎》:“ 虞 舜 之大聖也,德音發聞。”《後漢書·寇恂傳》:“内得人心,外破 蘇茂 ,威震鄰敵,功名發聞,此讒人側目怨禍之時也。” 宋 曾鞏 《壽昌縣太君許氏墓志銘》:“女子之善,既非世教所奬成,其事實亦罕發聞於後。” 清 朱仕琇 《松溪令潘公去思碑》:“他日去柄大政於朝,勳勞天下。究其治迹發聞之處,自 松溪 始。”

(2).猶聞名,傳揚名聲。《國語·齊語》:“於子之鄉,有居處好學、慈孝於父母、聰慧質仁、發聞於鄉裡者,有則以告。” 唐 韓愈 《省試學生代齋郎議》:“﹝學生﹞以所進業發聞於鄉閭,稱道於朋友。” 宋 王安石 《直講劉仲章可大理寺丞》:“爾以通經發聞於世,允蹈所學,尚何訓哉!” 清 吳敏樹 《湖北按察使貴陽唐6*子方先生哀辭》:“公往以名舉人,為縣令 湖北 ,以才能發聞,洊陟藩翰。”

(3).發聲使人聽到。 漢 王符 《潛夫論·蔔列》:“ 孟賁 狎猛虎而不惶,嬰人畏螻蟻而發聞。”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發聞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發聞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複合詞,其詞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本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發"表傳播、顯露,"聞"指聽聞、知曉,二字組合構成"使消息傳播至他處"的核心含義。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康诰》"發聞惟腥",孔穎達疏解為"發散傳播腥臭之氣",印證其本義為信息或事物的擴散傳遞。

二、經典文獻例證

  1. 傳播消息:《朱子語類》記載"此事發聞,中外震駭",此處指事件消息的公開傳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數據庫收錄的宋刻本中,該用例印證了宋代口語化用法(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 聲名顯揚:蘇轼《賀孫樞密啟》雲"風聲發聞,中外聳服",展現其引申為聲譽傳播的文學化應用。此例證可參校中華書局《蘇轼文集》校注本。

三、近現代用法流變 《辭源》修訂本指出,隨着白話文演進,"發聞"的動詞性用法逐漸弱化,現代多保留在"發聞于世""發聞遐迩"等四字格中,承載典雅表達功能。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将其列為"值得掌握的曆史語彙"。

網絡擴展解釋

“發聞”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其釋義及用例均源自古代文獻:

1. 傳播顯揚
指德行、功名等通過傳播被外界知曉或彰顯。例如《尚書·呂刑》中提到“德刑發聞惟腥”,意為德行與刑罰的傳播顯露出弊端;《後漢書·寇恂傳》用“功名發聞”形容功績名聲顯揚于外。

2. 聞名傳揚
強調因才能、品行等獲得聲譽。如《國語·齊語》描述“發聞于鄉裡”,指因孝悌聰慧在鄉裡聞名;韓愈在《省試學生代齋郎議》中稱學生“發聞于鄉闾”,指其學業成就被鄉鄰稱道。

3. 發聲使人聽到
指通過聲音引起他人注意。例如漢王符《潛夫論·蔔列》提到“嬰人畏蝼蟻而發聞”,形容因恐懼而發出聲響。


以上釋義綜合了《尚書》《國語》《後漢書》等古籍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篇章或語境,中标注的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爆竹不傳超以象外揣己達靈丹姬單列冬學杜遏蜂戶高邃軋賬宮鬥貢納呱泣鬼頭蛤蟆眼恒度荒白米晦魄虎嘯龍吟江漢朝宗絜矢及禍矜伐井公近效錦衣灸頞款型勑命六翮隆上漫波綿絨鳴廉牛欄平地起孤丁乾女兒攘畧日曆表三王墓殺并勝國舍卻霜點鼠梓歲節貪冒謄録所提撥挺起銅心鐵膽頽傷挽僮誣玷無明火兀斜險湊線靴枭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