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過甚;過分。《易·小過》“九四,無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勿用永貞” 唐 孔穎達 疏:“所以無其咎者,以其失位在下,不能為過厚之行,故得遇於無咎之宜,故曰無咎,弗過遇之也。”
(2).過分厚重。《漢書·王嘉傳》:“恩已過厚,求索自恣,不知厭足,甚傷尊尊之義。”《易·繫辭下》“蓋取諸大過” 晉 韓康伯 注:“取其過厚。” 孔穎達 疏:“送終追遠,欲其甚大過厚。”《北史·胡叟傳》:“或謂 潛 曰:‘再三之惠,以為過厚,子惠於 叟 ,何其恒也?’”
(3).寬厚。《宋書·範泰傳》:“公之友愛,即心過厚。” 明 唐順之 《秋野殷公墓志銘》:“其處心行己,亦往往多出於過厚。”
“過厚”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ò hòu”,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過甚/過分
指程度超出合理範圍,如《漢書·王嘉傳》提到“恩已過厚”,形容恩惠施予過度。唐代孔穎達在《易·小過》注疏中解釋“過厚之行”時,也強調其“失位在下”的越界特性。
過分厚重
描述物體或情感的過度厚重。例如《北史·胡叟傳》記載“再三之惠,以為過厚”,暗指禮物過于豐盛;現代用法如“飛機穿過厚厚的雲層”,則強調物理層面的超常厚度。
寬厚
用于褒義時,表示待人接物的寬容與深厚。如《宋書·範泰傳》用“即心過厚”贊揚範泰的仁厚性格。
需注意語境差異:在批評場景中多指“過度”(如恩惠過厚),在褒揚時則偏向“寬厚”。該詞古漢語用例豐富,現代多用于書面或特定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