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螺介殼口圓片狀的蓋。可入藥,也可作合香原料。《新唐書·地理志七上》:“ 廣州 南海郡 ,中都督府。土貢:銀、藤簟、竹席、荔皮……沉香、甲香、詹糖香。”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介二·海螺》﹝集解﹞引 蘇頌 曰:“《南州異物志》雲:甲香大者如甌,面前一邊直攙長數寸,圍殼岨峿有刺。其厴,雜衆香燒之益芳,獨燒則臭。今醫家稀用,惟合香者用之。”
甲香是傳統中藥及合香原料,具體解釋如下:
甲香是蝾螺等海螺類動物介殼口的圓片狀厣(螺類閉殼的角質蓋),直徑1-4厘米,呈黃褐色或深棕色。其名稱源于古代對貝殼類藥材的統稱。
甲香是古代高級合香核心原料,能聚合煙氣、調和諸香。但需先經灰汁煮去腥涎,單獨焚燒氣味不佳。唐代《新唐書》已記載其作為貢品用于制香。
脾胃虛寒者慎用,孕婦及兒童禁用。現代研究發現其含蝾螺素及鈣、磷等元素,使用需遵醫囑。
提示:如需具體藥方或香方配伍建議,建議咨詢專業中醫師或查閱《中華本草》等權威典籍。
甲香是指一種獨特的香味或氣味。甲香由“甲”和“香”兩個字組成。
甲香的部首是⺍(左邊的豎叫“劃”)。它的筆畫數為7畫。
甲香一詞來源于中文,是漢語詞彙的一部分。
繁體字“甲香”為 “甲香”。
古代漢字對甲香的寫法多種多樣,其中一種古漢字寫法為 “甲噌”。
1. 這種花有一種淡淡的甲香味。
2. 好吃的飯菜中散發着甲香,令人食欲大增。
甲香并不常作為組詞出現。
甲香的近義詞可以是“乙香”、“丙香”、“戊香”等,這些詞描述的都是不同的香氣。
甲香的反義詞可以是“臭”、“惡臭”、“異味”,這些詞描述的是氣味不好的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