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醉後的體态,如玉山傾頹。亦用為對醉人的美稱。語本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容止》:“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唐 白居易 《東南行一百韻寄通州元九侍禦》詩:“滿巵那可灌,頽玉不勝扶。” 宋 範仲淹 《贈張先生》詩:“朱絃冉冉奏,金醴遲遲傾。相勸 綺季 徒,頽玉信縱橫。” 清 陳維崧 《解語花·詠美人捧觞和王元美韻》詞:“軃煙鬟,縹色杯輕,帳裡圍頽玉。”參見“ 玉山倒 ”。
頽玉(頹玉)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學意象角度解析:
一、詞義解析 “頽”字本義指崩塌、倒下,《說文解字》釋為“秃皃”(即傾頹之态);“玉”象征美好、高潔的意象。二字組合後,“頽玉”多用于古代詩文,既可直指“傾倒的玉器”,亦隱喻美好事物的衰敗或人物的醉态。如《全唐詩》中“玉山傾倒”典故,即以玉山喻指嵇康醉後風姿,後衍生“頽玉”形容醉态優雅。
二、字源考據
三、文學引用範例 宋代詞人周邦彥《紅林檎近》中“風勁舞腰頽玉”,以“頽玉”暗喻雪中梅枝的搖曳姿态,兼具物象描繪與意境美感(參考《全宋詞》校注本)。此用法展現該詞在古典文學中的修辭功能。
“頽玉”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典的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人醉後的姿态或對醉者的美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頽玉”字面可拆解為“頽”(同“頹”,傾倒、坍塌之意)和“玉”(喻指美好事物或人)。合起來意為“如玉山傾頹”,用以比喻醉後體态優雅卻不穩,或借指醉态可掬的人。該詞源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中“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的典故,原形容嵇康醉後的儀态()。
《世說新語》記載,嵇康(竹林七賢之一)風度出衆,常被贊“岩岩若孤松之獨立”,而醉後則如“玉山将崩”,既展現其儀态之美,又暗含醉後傾倒的動态。後世由此衍生出“頽玉”一詞,成為對醉者的雅稱。
例:唐代詩人李商隱曾以“玉山傾倒”暗喻醉态。
現代漢語中“頽玉”已較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仿古創作中。如需形容醉酒,更口語化的表達如“玉山傾”“醉态可掬”更為普遍。
白面兒郎白首一節寶寘冰晶冰心草木灰洆濡車騎馬侈袂賜額醋滴滴毳服大審雕梁放火燒身封詞鋒驲傅呂鼓合珪月還年卻老行家生活懷山襄陵黃表惶駴換流胡荽交洽鯨魚盡年就請軍禮開去客機瞌睡廪蓄流被履絇馬吏悶吐摩厲炮煨谯谯肉贅若不生財耍煙九疏亮黍米死棋四衙門宛演帷幄近臣溫李烏焦巴弓蕪菁無拳無勇銜蘆洗伐西方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