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賜予匾額或題額。 唐 王建 《題應聖觀》詩:“賜額禦書金字貴,行香天樂羽衣新。”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五:“ 玠 ( 吳玠 )謚 武安 ,而 梁 益 間有廟,賜額曰‘忠烈’,故西人至今但謂之 吳忠烈 雲。”《清史稿·沉德潛傳》:“又以 德潛 年八十,賜額曰‘鶴性松身’,并賚 藏 佛、冠服。”
“賜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ì é,其核心含義是賜予匾額或題額,常見于古代帝王或高位者對臣子、寺廟、建築等的嘉獎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賜額”指皇帝或地位尊崇者将寫有褒獎文字的匾額授予個人或機構,以示表彰或恩寵。匾額内容通常包含禦筆題字,具有極高的榮譽象征。
部分資料(如、5)提到“賜額”可能包含“額外封號”的含義,但結合多數權威來源,此說法更接近引申義,實際應用中仍以“賜匾”為主流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中的賜額案例,可參考《老學庵筆記》《清史稿》等文獻來源。
賜額,是指君主或上級賜給下屬或百姓的名字或稱號。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的部首是貝,表明與財富、物品相關;右邊的部首是卩,表示印章或封印。從部首上可以看出,賜額是一種賞賜、尊貴和授予的象征。
根據拆分的部首,賜額的筆畫數為7畫。貝部為4畫,卩部為3畫。
賜額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中,原意是封印和定額。後來逐漸演變為賞賜的名字或稱號。
在繁體字中,賜額的寫法為「賜額」。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賜額的舊字形為「廁額」,在字形上與現代稍有差異。
1. 皇帝賜額給功勳卓著的将軍,以表彰他的戰功。
2. 家長為孩子取名并賜額,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好兆頭。
賜名、賜宴、賜封、賜予、賜福
賞賜、封賜、授予、饋贈
沒收、剝奪、剝奪稱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