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頹唐孤獨。《世說新語·文學》“林無靜樹,川無停流” 劉孝标 注引《郭璞别傳》:“﹝ 郭璞 ﹞又不持儀儉,形質頽索,縱情嫚惰,時有醉飽之失。”一本作“穨索”。
2.衰竭。 清 黃與堅 《辰龍關》詩:“於今走輕車,亭午氣頽索。”
“頽索”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語,其解釋主要來源于網絡詞典,但相關網頁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以下是綜合信息後的解釋:
基本含義
“頽索”可拆解為“頹”和“索”。“頹”通常表示衰敗、萎靡(如“頹廢”),“索”則有“孤獨”“消沉”或“繩索”之意。結合的描述,其核心意義指向“頹唐孤獨”和“衰竭”兩種狀态。
具體釋義
相關詞彙與用法
提到“頽索”與成語“按圖索骥”等關聯,但實際關聯性較弱。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語境,例如形容人物狀态或抽象事物的衰微。
注意:由于缺乏權威詞典收錄,以上解釋可能存在不準确之處。如需嚴謹考據,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專業文獻。
頽索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指思緒紛亂、雜亂無章的狀态。它常被用來描述頭腦混亂、無法集中注意力的情況。
頽 (tuí) 的部首是頁,總共有18畫;索 (suǒ) 的部首是糸,總共有10畫。
頽索一詞由兩個字組成,每個字都有各自獨立的意思。
頽來自古文字“嬔”,表示心思不安定,思緒紛亂。
索表示解開,解決,解救。在"頽索"中,它表示解決思緒紛亂的狀态。
頽索的繁體字為 "頹索"。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有時使用不同的形體來表示同一個字,所以對于"頽索"這個詞,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古代寫法。
這是"頽索"的另一種古代寫法,"頹"表示松懈,"縮"表示束縛,暗示了思緒松散、缺乏集中的狀态。
1. 他最近的工作壓力很大,常常感到思緒頽索,難以集中注意力。
2. 他的頭腦一片頽索,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1. 反頽: 意思是扭轉原本的頹勢,恢複正常的狀态。
2. 頽廢: 指思路混亂的狀态進一步導緻的消沉和無力感。
1. 困惑: 形容思緒紛亂、無法明确方向。
2. 紛亂: 意味着事物雜亂無章,不易整理。
1. 清晰: 表示思路明确,清楚有條。
2. 集中: 意味着注意力集中,思維不分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