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渙號的意思、渙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渙號的解釋

指帝王的旨令,恩旨。 宋 蘇轼 《賜新除太中大夫呂大防辭免恩命不允诏》:“以卿德望兼重,才術有餘,故授之不疑,渙號已行,僉言惟允。”《續資治通鑒·宋理宗嘉熙元年》:“雖烽燧之甫停,柰瘡痍之未復。肆頒渙號,用慰群情。”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關于南北議和的清方檔案》:“無如天時人事,勢難挽回。朝廷渙號屢頒,讓步不為不至,人民卒未見諒,獨立及于 回蒙 。”參見“ 渙汗大號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渙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帝王的旨令或恩旨,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強調帝王權威性命令的頒布與傳達。


二、詞源解析


三、曆史用例

  1. 宋代文獻
    蘇轼在《賜新除太中大夫呂大防辭免恩命不允诏》中寫道:“渙號已行,僉言惟允”,意為帝王旨令已頒布,衆人皆認可。
  2. 《續資治通鑒》
    記載宋理宗嘉熙元年“肆頒渙號,用慰群情”,指通過頒布恩旨安撫民心。

四、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曆史研究或古典文學分析,屬于生僻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續資治通鑒》或蘇轼文集等原始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渙號的意思

渙號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huàn hào。該詞的意思是解散或者分散,常用來表示解散集體或者散去人群。

拆分部首和筆畫

渙號的部首是水,另一個部首是言。渙號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形式

渙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金文,當時的形狀是像一個火字底下有個水字。渙號的繁體形式為「渙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渙號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古時的渙字是由火和水兩個字組成,表示水火相融、互相轉換的意思。後來逐漸演化成現在的形狀。

例句

1. 我們中午吃完飯後就渙號,各自回家休息。

2. 暴風雨過後,人群渙散,趕緊回避風雨。

相關詞語

組詞:解渙、分渙、渙散、散渙

近義詞:疏散、解散、散去、分散

反義詞:聚集、集中、團聚、彙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