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渙號的意思、渙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渙號的解釋

指帝王的旨令,恩旨。 宋 蘇轼 《賜新除太中大夫呂大防辭免恩命不允诏》:“以卿德望兼重,才術有餘,故授之不疑,渙號已行,僉言惟允。”《續資治通鑒·宋理宗嘉熙元年》:“雖烽燧之甫停,柰瘡痍之未復。肆頒渙號,用慰群情。”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關于南北議和的清方檔案》:“無如天時人事,勢難挽回。朝廷渙號屢頒,讓步不為不至,人民卒未見諒,獨立及于 回蒙 。”參見“ 渙汗大號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渙號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需從字源及古代文獻用例進行解析。

一、字義溯源 “渙”本義為水流散開,《說文解字》釋為“流散也”,引申為廣泛傳播之意。“號”指號令、诏令,《周禮》鄭玄注稱“號,謂所徵求之名”,特指帝王頒布的政令。二字結合構成動賓結構,原指将政令如水流般廣布天下。

二、典章制度中的運用 該詞多見于古代政書典籍,《尚書·周官》有“渙號其承”句,唐代孔穎達疏證稱“渙,布也;號,令也”,指帝王頒布需普遍遵行的诏令。宋代《冊府元龜》記載後唐莊宗“渙號初頒”,特指新帝即位時昭告天下的即位诏書。

三、詞義演變 明清時期詞義發生轉義,《萬曆野獲編》載“渙號之禮”指帝王封贈臣下的榮譽稱號。清代考據學家錢大昕在《廿二史考異》中辨析,此時“渙號”已從動态的發布過程轉為靜态的封贈名號。

四、現代語義定位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兩個義項:①帝王的號令;②頒發的稱號。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及古典文學領域,日常語境已鮮少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渙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帝王的旨令或恩旨,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強調帝王權威性命令的頒布與傳達。


二、詞源解析


三、曆史用例

  1. 宋代文獻
    蘇轼在《賜新除太中大夫呂大防辭免恩命不允诏》中寫道:“渙號已行,僉言惟允”,意為帝王旨令已頒布,衆人皆認可。
  2. 《續資治通鑒》
    記載宋理宗嘉熙元年“肆頒渙號,用慰群情”,指通過頒布恩旨安撫民心。

四、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曆史研究或古典文學分析,屬于生僻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續資治通鑒》或蘇轼文集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敗俗傷風瘢迹備馬背興避次壁鄰逼令碧牙西帛疊布囊不屬吹牛拍馬黜周王魯督勵恩知放浪不羁反素封籤鳳絃狗材國徽慧寂狐精護朽将奪固與嘉魚借力靖難斤量積日累月決嫌枯隕狼顧鸱張留步栗罅戾虛民師釀蜜槃積固畜戚慘挈引茕疚齊頭鐥融會貫通聖文深堂恃才矜己試吏所適體會偷耳抟躍拖金委紫亡魂失魄婉妙文鬥無累五噎獻祭嘯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