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武冠的意思、武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武冠的解釋

古代武官戴的一種帽子的名稱。相傳 戰國 趙武靈王 效 胡 服始用。《後漢書·輿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 劉昭 注引《晉公卿禮秩》:“大司馬、将軍、尉、驃騎、車騎、衛軍、諸大将軍開府從公者,著武冠,平上幘。”《隋書·禮儀志六》:“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今人名曰籠冠,即古惠文冠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武冠是中國古代服飾制度中标志武官身份的禮儀冠飾,其核心定義與曆史内涵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形制與功能 武冠最早見于《後漢書·輿服志》記載,主體以漆紗制成,冠頂縱向隆起呈屋脊狀,兩側垂有象征威儀的纓帶。《三禮圖》注其造型特征為"高七寸,廣三寸",表面多飾有象征武德的虎紋或貂尾紋樣,與文官的"進賢冠"形成鮮明對比。

二級象征體系 根據《唐六典》所述,武冠的形制演變體現着古代職官等級制度:漢代武冠綴貂尾者為侍中、中常侍專用,魏晉時期發展為"武弁大冠"并配金珰附蟬;至隋唐時期,武冠與"平巾帻"結合,成為武官朝服的固定搭配,具體形制按品級配有不同材質的裝飾組件。

三、文化符號延伸 宋代《事物紀原》指出,武冠在禮儀場合具有"彰勇武、明職守"的雙重功能,其設計融合了先秦甲胄元素,《釋名·釋首飾》記載"武冠,武士之冠,服之示敢戰也"。這一服飾符號後被引申為尚武精神的代稱,如《文選·曹植<七啟>》中"武冠革帶"即喻指武将風範。

主要參考資料:

  1. 許嘉璐《中國古代衣冠辭典》(商務印書館,2012)
  2.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3. 國家文物局《中國服飾文物圖典》(文物出版社,2019)

網絡擴展解釋

“武冠”是古代中國武官佩戴的一種冠帽,其含義和特征可綜合曆史記載分析如下:

一、基本定義

武冠又稱“武弁大冠”,是古代武官專用的冠帽,具有身份标識功能。其名稱中的“武”強調與軍事、勇武的關聯,“冠”則指代頭飾。

二、起源與演變

  1. 起源:相傳由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時引入,效仿北方遊牧民族服飾而創制。
  2. 發展:漢代進一步規範化,《後漢書》記載武冠為“諸武官冠之”,并衍生出“趙惠文冠”等高級形制,侍中、中常侍等官員會加黃金璫、蟬紋及貂尾裝飾。

三、形制特點

四、曆史記載與象征

五、别稱與影響

不同朝代對武冠有“繁冠”“建冠”等别稱(《隋書》),其設計對後世官服制度影響深遠,成為古代軍事文化的重要符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形制差異或考古實物,可查閱《後漢書·輿服志》《隋書·禮儀志》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停變壓避路博籴酬功報德觸目驚心雌雄未決辏巧毳殿戴名世單薄贉池道釋饤坐笃定泰山凡母飜湧鳳舞龍飛分茅賜土附郭關東軍害政喝拳和退黃泉之下環眼毀瘁昏朦互言賤息進脅空勤老保兒老朽儠儠麗錦利養瞀悶悶沉沉命風年輩女夷僻絶峭壑起爨乞臧權益塞北江南上備沈涵神醫搨畫唐梯唾壺溫渚然犀無塵子物曲諧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