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指南方少數民族的集市。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上:“夷人通商于 邕州 石溪口 ,至今謂之獠市。”
“獠市”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定義
獠市(拼音:liáo shì)指古代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集市,尤其流行于唐代。據唐代劉恂《嶺表錄異》記載:“夷人通商于邕州石溪口,至今謂之獠市。”。這一名稱最初帶有對少數民族的蔑稱色彩,後世考證後多修正為“僚市”。
曆史背景與地理定位
獠市位于唐代邕州(今廣西南甯)石溪口,是西南地區最大的民族貿易市場之一。它不僅是商品交換的場所,還反映了當時壯族先民(僚人)的經濟活動和文化交流。據研究,僚市可能與現代南甯石埠圩一帶的古代邕江流域集市有關。
文化與社會意義
詞源演變
“獠”字原為中原漢人對南方少數民族的貶稱,後因民族平等觀念的發展,逐漸改為“僚”。這一修正體現了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尊重。
獠市不僅是唐代南方少數民族經濟活動的縮影,也是民族融合與文化發展的見證。其研究涉及語言學、曆史學及民族學等多領域,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獠市》是指中國民間的一種特殊市場,也被稱為「彪市」或「彪人市」,是某些彪人(獠族)聚集的地方。獠市通常在山區或邊遠地區的集市上設立,這裡的彪人以打獵、賣獵物、交換商品為主要活動。獠市在一定程度上能展示彪人的生活風俗和文化特色。
「獠市」的拆分部首是「犬」和「市」。其中,「犬」是指狗類,是獠市活動中狩獵的象征;而「市」是指市場。
根據《康熙字典》,「獠」字是由13畫組成的,由「獸」(10畫)和「聊」(3畫)組合而成。表示以獵取野獸為生的獠人。
「獠市」一詞起源于中國古代。在古代,尤其是南方山區,有一些地方以狩獵為主要經濟活動,并且形成了特有的市場。這些聚集地被稱為「彪市」或「彪人市」,後來發展為「獠市」。
「獠市」的繁體字為「獠市」,即保留了原本的結構和意義,隻是書寫形式上有所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獠」字與現代有一定的差異。古代漢字寫法中的「獠」字書寫更為繁複,部分區别如下:
古代漢字:敍野簡化字: 獠
1. 在那個獠市上,你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獵物。
2. 我們去參觀獠市,領略一下彪人的風俗。
彪市、獵市、狩獵、獵人
彪市、獵市、野市
普通市場、城市市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