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困餒 ”。《後漢書·劉盆子傳》:“帝令縣廚賜食,衆積困餧,十餘萬人皆得飽飫。”《宋書·袁湛傳》:“榮利蕩其正性,賦斂罄其所資,良疇無側趾之耦,比屋有困餧之患,中間多故,日不暇給。”《資治通鑒·唐懿宗鹹通元年》:“虜久羈旅,所部遇之無狀,困餧甚。”
“困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側重:
該詞強調因外部環境(如災荒、戰亂、賦稅過重)或内在因素(如資源匮乏)導緻的饑餓與困頓。例如《宋書》中“民多困窶”的記載,即指百姓因水災而生活困苦(、間接關聯)。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叙述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常見搭配如“困餧之患”,形容群體性的生存危機(引例)。
“比屋有困餧之患”(引例)
譯:家家戶戶都面臨饑餓困乏的憂患。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文用法,可查閱《宋書》《續資治通鑒》等文獻。
困餧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困厄貧困”和“食物”兩個意思,主要指因貧困而食物困乏,無法充分滿足生活需求的狀況。
困餧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困(部首:囗;總筆畫:7)
餧(部首:食;總筆畫:14)
困餧的來源:由“困”和“餧”兩個字組合而成。
困餧的繁體寫法:困飯
在古時候,困餧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
困的古字形:囗貝人
餧的古字形:飠為
1. 他家境貧困,常年困餧。
2. 在那個時代,許多人生活困餧,艱難度日。
困頓、餧馑、貧困、困窮
貧困、困頓、缺乏、窮困
富裕、充裕、豐盛、富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