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盾牌。古代用來防護身體、遮擋刀箭的武器。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端平入洛》:“北軍以團牌擁進接戰。”《明史·韓雍傳》:“ 雍 等督諸軍水陸并進,擁團牌登山,殊死戰。”
團牌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器具的專稱,指一種圓形或橢圓形的盾牌。該詞屬于合成詞,“團”指圓形輪廓,“牌”為防護器具的統稱,最早見于宋代軍事典籍。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團牌特指“以藤、木或皮革制成,作戰時用于遮擋箭矢、刀劍的護身器械”,其形制特征為“中凸邊薄,便于持握”。
從軍事史角度考察,團牌在宋代《武經總要》中已有詳細記載,是步卒對抗騎兵的制式裝備。明代《練兵實紀》記載改良版團牌“徑二尺五寸,蒙生牛皮,施彩繪”,顯示其兼具實用與儀仗功能。清代《皇朝禮器圖式》則記錄八旗軍使用的藤牌屬于團牌變體,印證了該類武器的曆史延續性。
現代考古發現佐證,福建土樓博物館藏有明代鐵制團牌實物,直徑約80厘米,表面錾刻虎頭紋飾,背部設皮革襯墊與握把,符合古籍描述的“凸面卸力”力學設計原理。這類文物為研究冷兵器時代防護裝備提供了實物依據。
“團牌”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區分:
一、古代兵器解釋(主流含義) 指古代戰争中使用的圓形或方形盾牌,主要用于防護身體、抵擋刀箭攻擊。該含義在多個權威詞典和史料中均有記載:
二、現代引申義(較少見) 個别現代詞典提出其作為成語的引申含義,由“團”(團結)和“牌”(标志)組成,象征團隊凝聚力。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佐證,可能屬現代衍生解讀。
辨析建議 涉及古代軍事或文獻解讀時,應采用第一種釋義;若現代語境強調團隊協作,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屬于特殊引申用法。
暗月白地明光錦闆渚不佳長錢出道刍言儲佐大估大小君德選斷鼻仿單翻戲煩膺騑駕蜂午綱佐公孤共相捍制闳廠花門柳戶講集駕照劫迫借譽吉甫頌旌密旌帷舅太太靠子葵花向日牢羌了場練明瞞天賬門爵破膽千椿搶手漆工鋭騎上元丹田史劇十離詩釋種獸臣守筮蒐獮搜擇貪念騰虵蜩蟉望遠鏡文繹無一可縣庭下賢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