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以德行為标準選用人才。《後漢書·朱穆傳》:“牧守長吏,多非德選。貪聚無猒,遇人如虜。”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知己》:“工部侍郎 韋述 修國史,推 蕭 同事;禮部侍郎 陽浚 掌貢舉,問 蕭 求人,海内以為德選。”
德選指依據道德品行标準選拔人才的行為或制度,強調以德行為首要考量标準。該詞屬書面用語,常見于古代文獻及現代學術讨論中,核心内涵如下:
合成釋義:以道德水平為基準的選拔機制。
周代“鄉舉裡選”即蘊含德選思想,《周禮》載“以三德教國子”,德行考核為選官核心(鄭玄注《周禮·地官》)。漢代察舉制明确要求“光祿四行”(質樸、敦厚、遜讓、節儉),屬德選制度化體現(班固《漢書·武帝紀》)。
孔子主張“舉賢才”(《論語·子路》),孟子提出“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離婁上》),均強調德行對人才選拔的決定性作用。
德選在當代漢語中特指:
基于候選人道德品質、職業操守等非技能因素進行的選拔活動,常見于幹部任用、榮譽稱號評定等場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權威參考文獻:
“德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以德行為标準選拔人才,主要應用于古代人才選拔的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德選”由“德”(品德、道德)和“選”(選拔、挑選)組成,字面意為“通過品德選拔人才”,強調在人才任用中優先考量道德修養而非其他因素。
古代文獻記載
古代社會背景
該詞反映了儒家思想對古代選官制度的影響,如漢代的“舉孝廉”和唐代科舉中對品德的重視。
總結來看,“德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才觀的重要體現,至今仍對道德導向的選拔機制具有借鑒意義。
柏梁體白室半信半疑伴遊悲情冊名敕號癡立楮币綽裕丹霞山點首疊裡東床擇對端硯吠形吠聲風霜敷衽宮寝鈎陳勾填咕叨黃帕渙釋家廚江胥燼灰疾書聚居瞌睡臘糟靈輤梨園洛師買棹漫鈔慢易生憂旁貫攀尾柱蓬牖茅椽平夜橋言晴曛求衣确喻神籤試铨雙門私計田井田七彎路尾期喂食威儀舞弄文墨象齒閑郤弦直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