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盾牌。古代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端平入洛》:“北军以团牌拥进接战。”《明史·韩雍传》:“ 雍 等督诸军水陆并进,拥团牌登山,殊死战。”
团牌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器具的专称,指一种圆形或椭圆形的盾牌。该词属于合成词,“团”指圆形轮廓,“牌”为防护器具的统称,最早见于宋代军事典籍。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团牌特指“以藤、木或皮革制成,作战时用于遮挡箭矢、刀剑的护身器械”,其形制特征为“中凸边薄,便于持握”。
从军事史角度考察,团牌在宋代《武经总要》中已有详细记载,是步卒对抗骑兵的制式装备。明代《练兵实纪》记载改良版团牌“径二尺五寸,蒙生牛皮,施彩绘”,显示其兼具实用与仪仗功能。清代《皇朝礼器图式》则记录八旗军使用的藤牌属于团牌变体,印证了该类武器的历史延续性。
现代考古发现佐证,福建土楼博物馆藏有明代铁制团牌实物,直径约80厘米,表面錾刻虎头纹饰,背部设皮革衬垫与握把,符合古籍描述的“凸面卸力”力学设计原理。这类文物为研究冷兵器时代防护装备提供了实物依据。
“团牌”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区分:
一、古代兵器解释(主流含义) 指古代战争中使用的圆形或方形盾牌,主要用于防护身体、抵挡刀箭攻击。该含义在多个权威词典和史料中均有记载:
二、现代引申义(较少见) 个别现代词典提出其作为成语的引申含义,由“团”(团结)和“牌”(标志)组成,象征团队凝聚力。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佐证,可能属现代衍生解读。
辨析建议 涉及古代军事或文献解读时,应采用第一种释义;若现代语境强调团队协作,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属于特殊引申用法。
拜别败遁表述弊漏残兵败将残犷参天两地廛居朝东暮西冲扫除授倒插导演钓采洞房花烛笃虑敦朴独坐发隐封豨府廷拊翼割治闳粹家教建历简侮钜编抗辩勒铭冷节两谊留愍亩丘甯歌被朱佩紫迁贸敲冰求火气业棋子诎服塞虏烧碱石鼓书院水到渠成私孩子碎嘴子祧藏条条框框铜像兔死狗烹望梅花威罚围观尾末贤才君子相背衔鳞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