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row up one's sleeves] 揮袖,甩袖表示立即行動。
應元投袂起。—— 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甩袖。形容激動奮發。《左傳·宣公十四年》:“ 楚 子聞之,投袂而起。”《後漢書·朱浮傳》:“昔 楚 宋 列國,俱為諸侯。 莊王 以 宋 執其使,遂有投袂之師。” 李賢 注:“投袂,奮袂也,言其怒也。”《舊唐書·鄭畋傳》:“而 畋 衝冠怒髮,投袂治兵,羅劍戟於罇前,練貔貅於閫外。” 明 屠隆 《昙花記·讨賊立功》:“下官聞變投袂,泣血禡牙。” 轅孫 《露西亞虛無黨》緒言“邦人君子,有念我者乎,盍亦投袂而興哉!”亦用以形容舞姿。 晉 陸機 《文賦》:“譬猶舞者赴節以投袂,歌者應絃而遣聲。”
“投袂”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人因情緒激動(如憤怒、失望或急切)而甩動衣袖的動作,常用于描述奮起行動或強烈情緒的表達。其發音為tóu mèi(部分文獻注音為“mò”,但現代多讀“mèi”),字形結構均為左右結構。
“投袂”通過衣袖的動态刻畫人物心理,兼具文學表現力與曆史典故背景。
《投袂》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投降、示威或讓步。
《投袂》的部首是手,它的筆畫數是7畫。
《投袂》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形容項羽在被劉邦圍困時,假裝輸了一盤棋,露出袍袖絕望的神情,引起劉邦的憐憫,最終得以保留一方勢力。
《投袂》的繁體字是「投袂」。
古時候的《投袂》可能以不同的形式書寫,但基本的意思并未改變。
他感到無奈之下,隻能投袂投降。
投降、投靠、袂澤、袂卷。
示威、降服、屈服、退讓。
反抗、抵抗、抗争、反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