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ve a return banquet] 在别人請自己吃飯之後回請對方吃飯
(1).返回原位;歸坐。《隋書·禮儀志四》:“尚書令等坐定,三公郎中詣席,跪讀時令訖,典禦酌酒卮,置郎中前,郎中拜,還席伏飲,禮成而出。”《新唐書·禮樂志一》:“遂還席,西向坐。”
(2).被人請吃之後回請對方。 元 武漢臣 《生金閣》第四折:“老宰輔不要我還席,好快活也。喒則一家一計,吃箇盡興方歸。”《水浒傳》第七回:“過了數日, 智深 尋思道:‘每日喫他們酒食多矣,灑家今日也安排些還席。’”《花月痕》第二三回:“ 小岑 道:‘他為着 荷生 十五的局,我們三個都沒還席,今晚約了大家,要借這屋裡做個東道呢。’”
(3).比喻報複。 元 無名氏 《鴛鴦被》第四折:“當時曾受虧,今日也還席,大小荊條,先決四十,再發有司,從公拟罪。”
(4).比喻吃請後嘔吐。《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 老程師爺 是喝得當面還席,合衣而卧。” 錢锺書 《圍城》三:“ 斜川 看 鴻漸 好了些,笑說:‘“憑闌一吐,不覺箜篌”,怎麼飯沒吃完,已經忙着還席了!’” 阮朗 《十年一覺香港夢·蛇牙》:“他說他差點把吃下去的還席了。”
“還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指在受邀赴宴後,設宴回請對方以示禮節。例如:
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禮儀場合中歸位的動作。例如:
在詩詞中,“還席”常與宴飲場景結合,如宋代梅堯臣詩句“長跪還席前”;現代口語中則多用于回請宴客的場景。
“還席”的核心意義是“回請宴客”,但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古代文獻中可能涉及禮儀動作,而口語或文學中可能帶有比喻色彩。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可參考《隋書》《生金閣》等來源。
《還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歸還座位”或“返還席位”。
《還席》由“辶”和“席”兩個部首構成。
辶(chuò)是一個表示“邊走”的部首。
席(xí)是一個表示“席子”的部首。
《還席》的總筆畫數為10畫。
《還席》是由“返還”和“座位”兩個詞組合而成。
繁體字中,“還”字的寫法為「還」,而“席”字的寫法不發生變化。
在古代,還有各種不同的寫法。比如,“還”字在“金文”中寫作“辶隹”,隸書中寫作“彳犬”,小篆中寫作“辶犬”,而像現代的“還”字則是在漢字改革後被統一的标準字形。
而“席”字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差不大,在金文、隸書、小篆等各種古代文字中形态類似,隻是簡化了一些筆畫。
1. 會議結束後,請将會場還席。
2. 他禮貌地站起來還席給了前來拜訪的客人。
1. 還禮
2. 還鄉
3. 就席
4. 離席
5. 返還
歸還、歸座、返座
借席、占席、失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