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亡繼絕的意思、存亡繼絕的詳細解釋
存亡繼絕的解釋
亦作“存亡續絕”。原謂使亡國複存,絕嗣得續。亦泛指使瀕臨滅亡或已亡者得以繼續存在或延續。《穀梁傳·僖公十七年》:“ 桓公 嘗有存亡繼絶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範甯 集解:“存亡,謂存 邢 衛 ;繼絶,謂立 僖公 。”《漢書·吳王濞傳》:“今諸王苟能存亡繼絶,振弱誅暴,以安 劉氏 ,社稷所願也。”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安邊》:“夷不亂華,前哲明訓,存亡繼絶,列聖通規。” 宋 蘇轼 《宋襄公論》:“ 桓 文 之師,存亡繼絶,猶不齒於 仲尼 之門,況用人於夷鬼以求霸,而謂王者之師可乎?” 明 劉基 《春秋明經·齊仲孫來齊高子來盟》:“而 齊侯 獲存亡繼絶之名於天下。” 清 龔自珍 《古史鈎沉論二》:“天生 孔子 不後 周 ,不先 周 也,存亡續絶,俾樞紐也。”
詞語分解
- 存亡的解釋 生存和死亡,存在和滅亡關系生死存亡的戰争詳細解釋.存在或滅亡;生存或死亡。《易·乾》:“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夫一旦有急叩門,不以親為解,不以存亡為辭,天下
- 繼絕的解釋 繼絕世的略語。《管子·小問》:“誅暴禁非,存亡繼絶。”《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絶興微,志存靖亂。”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洪端明入冥》:“緑衣舉手加額曰:‘善哉問!忠孝為先
網絡擴展解釋
“存亡繼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恢複滅亡的國家或延續斷絕的家族世系,引申為挽救瀕臨滅亡的事物,使其得以延續。
- 詞性結構:聯合式成語,由“存亡”(保存瀕臨滅亡者)和“繼絕”(延續斷絕的血脈或傳承)兩部分組成,整體為中性色彩。
二、出處與演變
- 最早文獻記載
出自《穀梁傳·僖公十七年》:“桓公嘗有存亡繼絶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此指齊桓公幫助衛國、邢國複國的事迹。
- 儒家經典擴展
《論語·堯曰》提出“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進一步強化了該詞的政治倫理内涵。
- 曆史演變
唐代吳兢《貞觀政要》、宋代蘇轼等均引用此詞,逐漸從具體政治行為擴展至文化傳承等領域。
三、應用示例
- 古代政治:如荀子《王制》強調“存亡繼絕,衛弱禁暴”,體現諸侯國間應遵循的道義原則。
- 現代語境:毛澤東曾用“存亡絕繼”形容民族危機,賦予其救亡圖存的時代意義。
- 當代泛化:可指保護瀕危文化、物種等,如“這項政策旨在存亡繼絕,挽救傳統手工藝”。
四、近義與關聯詞
- 近義詞:繼絕存亡、興滅繼絕。
- 反義詞:斬盡殺絕、亡國滅種。
五、補充說明
該成語在不同語境中可靈活使用,但需注意其古典色彩較濃,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如需更多例句或權威文獻引證,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存亡繼絕這個詞是指某個事物的存亡或延續而已。
拆分部首:存(字首:字身/部首 手) 繼(字首:字身/部首 乙) 絕(字首:字身/部首 刀)
筆畫:存(6畫) 繼(8畫) 絕(11畫)
來源:存亡繼絕這個詞最早記載于《後漢書·梁宗嶽傳》,形容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後來逐漸擴展為形容各種事物的生死或延續的狀态。
繁體:存亡繼絕
古時候漢字寫法:存亡繼絕的古時候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
例句:在這次危機中,國家的存亡繼絕都取決于我們的決策。
組詞:存活、存儲、繼承、繼任、絕望、絕對
近義詞:生死攸關、存亡關頭、淪亡
反義詞:生生不息、延續不絕、永存不滅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