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存亡繼絕的意思、存亡繼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存亡繼絕的解釋

亦作“存亡續絕”。原謂使亡國複存,絕嗣得續。亦泛指使瀕臨滅亡或已亡者得以繼續存在或延續。《穀梁傳·僖公十七年》:“ 桓公 嘗有存亡繼絶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範甯 集解:“存亡,謂存 邢 衛 ;繼絶,謂立 僖公 。”《漢書·吳王濞傳》:“今諸王苟能存亡繼絶,振弱誅暴,以安 劉氏 ,社稷所願也。”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安邊》:“夷不亂華,前哲明訓,存亡繼絶,列聖通規。” 宋 蘇轼 《宋襄公論》:“ 桓 文 之師,存亡繼絶,猶不齒於 仲尼 之門,況用人於夷鬼以求霸,而謂王者之師可乎?” 明 劉基 《春秋明經·齊仲孫來齊高子來盟》:“而 齊侯 獲存亡繼絶之名於天下。” 清 龔自珍 《古史鈎沉論二》:“天生 孔子 不後 周 ,不先 周 也,存亡續絶,俾樞紐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存亡繼絕"是源自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重要成語,其核心含義指保存瀕臨滅亡的國家政權,延續斷絕的貴族世系。該成語出自《論語·堯曰》,記載孔子所述商周革命後的治國理念:"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後經《公羊傳·僖公十七年》注釋發展為"存亡繼絕"的固定表述。

從構詞法分析:"存"指保全維護,"亡"特指政治實體的消亡危機;"繼"強調傳承接續,"絕"側重宗法世系的中斷。四個字形成兩組動賓結構,完整呈現了古代分封制度下維系政治秩序的雙重責任。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成語既包含保護現存政權的現實需求,又涵蓋恢複已滅封國的曆史使命。

在曆史語境中,該理念盛行于周代分封體系,當諸侯國遭遇内亂外患時,霸主或天子有義務助其複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貢曾運用此原則成功保全魯國,展現了成語的實際政治功能。漢代經學家鄭玄注疏強調,這是"王者之政"的重要組成,通過維系封建血脈實現天下安定。

現代語義演變中,"存亡繼絕"延伸出文化傳承的意涵。如《中華成語大辭典》指出,當代使用既可指保存瀕危文化遺産,也可比喻挽救衰敗的事業體系。在學術研究中,該概念常被用于分析東亞朝貢體系的内在維系機制。

網絡擴展解釋

“存亡繼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演變

  1. 最早文獻記載
    出自《穀梁傳·僖公十七年》:“桓公嘗有存亡繼絶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此指齊桓公幫助衛國、邢國複國的事迹。
  2. 儒家經典擴展
    《論語·堯曰》提出“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進一步強化了該詞的政治倫理内涵。
  3. 曆史演變
    唐代吳兢《貞觀政要》、宋代蘇轼等均引用此詞,逐漸從具體政治行為擴展至文化傳承等領域。

三、應用示例

四、近義與關聯詞

五、補充說明

該成語在不同語境中可靈活使用,但需注意其古典色彩較濃,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如需更多例句或權威文獻引證,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暗場懊憹歌白符拜帖匣貶黜編劇冰寒創舉楮弁初婚翠圍珠裹怠容道旁苦李颠耍吊惡地耳鼎鼎二十四旗發杪豐牣桂堂國臣好走鴻澤護花鈴火攻駕靈江狶踐蹂奸占鲸濤警惺記真居貨浚渫铿锵有力枯窘攬執樂陶陶林阻末代孫抹光辟位瞧香的清廉人匠軟揣揣茹恨升船機省可舌言四時八節袒跣讨關停妻娶妻僞廉微殺毋已霞嶼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