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紀的意思、幹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紀的解釋

(1).違犯法紀。語出《左傳·襄公十三年》:“幹國之紀,犯門斬關。”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犯關幹紀,莫不誅殛。”《北齊書·王晞傳》:“受爵天朝,拜恩私第,自古以為幹紀。”《清史稿·高宗紀一》:“王其嚴加約束,毋俾幹紀。”

(2).猶幹系;責任。《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雖然學問未充,養他一兩科,年還不長,且脫了 鮮于同 這件幹紀。”《古今小說·沉小霞相會出師表》:“這門上是我的幹紀,出入都是我通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一回:“請把門房鎖了,不然,丢了東西是小的們的幹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幹紀"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與曆史文獻兩個維度解析:

一、構詞釋義 "幹"本義為盾牌,引申為觸犯、幹預,《說文解字》釋作"犯也";"紀"指法度綱常,《說文》解為"别絲也",段玉裁注"别絲者,一絲必有其首,别之是為紀",喻指社會秩序。二字連用形成動賓結構,字面意為"觸犯法度"。

二、文獻用例

  1. 刑法律令層面 《左傳·襄公十三年》載"幹國之紀",杜預注"幹,犯也;紀,法也",指觸犯國家法典。《後漢書·樂恢傳》"幹王誅"李賢注引作"幹紀之臣",皆強調違法行為。

  2. 職務管理層面 《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鄭玄注"官屬謂六官,其屬各六十,若今博士、大史、大宰、大祝等",賈公彥疏解"各有所職,不幹紀",此處指官員各司其職、不越權幹預。

三、語義演變 該詞在唐宋後漸少用,現代漢語中僅存于曆史文獻與成語典故。需注意其與"綱紀"(總綱法度)、"幹政"(幹預朝政)等近義詞的語義區别,前者側重違法性,後者強調越權性。

(文獻來源:漢典網http://www.zdic.net;國學大師http://www.guoxuedashi.net)

網絡擴展解釋

“幹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違犯法紀
    源自《左傳·襄公十十三》:“幹國之紀,犯門斬關。”。曆代文獻如《北齊書》《清史稿》等均沿用此義,例如《清史稿》提到“毋俾幹紀”,即要求嚴守法紀。

  2. 責任;幹系
    多見于明清小說,如《警世通言》中“脫了鮮于同這件幹紀”,指擺脫責任牽連。

二、用法與場景

三、辨析

需注意“幹”在此詞中意為“觸犯”,而非字面“做事”;“紀”指法度、規矩。因此“幹紀”整體強調對規則的違背或責任的承擔,而非遵守紀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左傳》《清史稿》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中暴斂橫征摽采鼻淵采斲柴壇笞鬥觸興腠理撺弄錯喉宕挨大排丁西林第四聲搤腕法官鲂鮃鋒驲附統甘井乖盭邗溟溝寒橐畫眉府黃綿襖虎将家邦膠囊劑借古喻今津浦鐵路進一步計惜開地狂飲簾籠嶺越漏脫矛戈饢糠配對皮甲平泉莊前人三大憲三蕉葉森孫翣柳生辰八字孀妻唐衢痛哭忐忑不定投刺尾綴溫茂文質斌斌五馬渡江鄉客險囏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