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紀的意思、幹紀的詳細解釋
幹紀的解釋
(1).違犯法紀。語出《左傳·襄公十三年》:“幹國之紀,犯門斬關。”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犯關幹紀,莫不誅殛。”《北齊書·王晞傳》:“受爵天朝,拜恩私第,自古以為幹紀。”《清史稿·高宗紀一》:“王其嚴加約束,毋俾幹紀。”
(2).猶幹系;責任。《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雖然學問未充,養他一兩科,年還不長,且脫了 鮮于同 這件幹紀。”《古今小說·沉小霞相會出師表》:“這門上是我的幹紀,出入都是我通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一回:“請把門房鎖了,不然,丢了東西是小的們的幹紀。”
詞語分解
- 幹的解釋 幹 (⑧幹??乾) ā 觸犯,冒犯,沖犯:幹擾。幹涉。幹預(亦作“幹與”)。森然幹霄。 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幹祿。幹仕。 關連,涉及:幹系。互不相幹。 盾,古代抵禦刀槍的兵器:大動幹戈。 古
- 紀的解釋 紀 (紀) ì 記載:紀年。 * 。紀行(妌 )。紀實。紀念。紀傳(刵 )體(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以人物傳記為中心叙述史實,“紀”是帝王本紀,“傳”是其他人物的列傳)。紀事本末體(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
網絡擴展解釋
“幹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一、基本釋義
-
違犯法紀
源自《左傳·襄公十十三》:“幹國之紀,犯門斬關。”。曆代文獻如《北齊書》《清史稿》等均沿用此義,例如《清史稿》提到“毋俾幹紀”,即要求嚴守法紀。
-
責任;幹系
多見于明清小說,如《警世通言》中“脫了鮮于同這件幹紀”,指擺脫責任牽連。
二、用法與場景
- 曆史與文學:多用于描述違反國家法紀或強調責任歸屬,如“犯關幹紀,莫不誅殛”(《冊魏公九錫文》)。
- 現代語境:較少使用,若出現則多保留“責任”含義,例如“丢了東西是小的們的幹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三、辨析
需注意“幹”在此詞中意為“觸犯”,而非字面“做事”;“紀”指法度、規矩。因此“幹紀”整體強調對規則的違背或責任的承擔,而非遵守紀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左傳》《清史稿》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幹紀這個詞是指做事情的态度和方法。它的部首是幹(gān)和紀(jì),共有10個筆畫。幹字表示努力,紀字表示記載或規矩。
幹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幹字的漢字寫法是“⺮”,表示竹子,象征着努力和奮鬥的精神。紀字的漢字寫法是“西”,表示繩索,用來記錄事情和制定規矩。
幹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幹紀的例句:
1. 他對工作非常幹紀,總能按時完成任務。
2. 在這個團隊裡,大家都秉持着幹紀的态度。
3. 記者的職責是嚴格幹紀地報道新聞,不偏不倚。
幹紀的組詞可以有幹事、幹勁、紀律等。
與幹紀近義的詞語有認真、勤奮、努力等。反義詞可以是懶散、不守紀律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