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狎的意思、通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狎的解释

交往亲近。《北齐书·厍狄士文传》:“ 士文 性孤直,虽邻里至亲,莫与通狎。”《新唐书·萧复传》:“ 復 望阀高华,厉名节,不通狎流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狎"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人际交往中逾越礼仪界限的亲密行为。《汉语大词典》第10卷收录该词,释义为"交往亲昵而不拘礼节"。

从构词法分析,"通"表示往来、沟通,《说文解字》释"达也";"狎"本义为驯养动物,《礼记·曲礼》引申指"亲而不敬"。二字组合形成贬义复合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对非礼交往的批评。明代张自烈《正字通》特别强调:"通狎谓交游失度",清代段玉裁注《说文》时亦引此说。

该词在实际使用中多指向特定语境:

  1. 君臣关系:如《宋史·李沆传》载真宗批评"近臣有通狎者",指朝臣交往失仪
  2. 男女关系:《聊斋志异·云翠仙》描写"市井无赖,通狎为乐",谴责逾矩的男女接触
  3. 主仆界限:司马光《书仪》强调"主仆不可通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需注意"通狎"与近义词"狎昵"的差异:前者强调交往过程中的礼节逾越,后者侧重亲密关系本身。现代汉语中该词已基本退出口语体系,但在研究古代社会关系时仍具学术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通狎”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通狎”读作tōng xiá,意为交往亲近,常用于描述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该词带有一定书面语色彩,现代使用频率较低。

二、文献引证

  1. 《北齐书·厍狄士文传》记载:“士文性孤直,虽邻里至亲,莫与通狎”,说明厍狄士文性格孤僻,不与人过度亲近。
  2. 《新唐书·萧复传》提到:“复望阀高华,厉名节,不通狎流俗”,强调萧复注重名节,不与世俗之人密切往来。

三、文学用例 明代黄衷的诗句“火树连城通狎客,土牛呈岁赛先农”(出自《次韵答郑凫溪二首 其一》)中,“通狎”描绘了热闹场景中宾客间的亲密互动。

四、词义特点 该词多用于形容保持适当距离的亲近关系,而非无原则的亲密,常与“孤直”“名节”等词形成对比,体现古人对人际交往分寸的重视。

提示:现代语境中,“通狎”较少使用,常见于古籍或文学研究领域。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选用“交往密切”“亲近往来”等现代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案土败辱谤缺悲疚参差不一层报诚慤带月披星额头反馈粉团副手管维关西鸿陆缓留换羽移宫徽绩讲磨降心俯首介壳筋马金毛谨悉击退寇虣叩齿口对老话例儿撦儿驴脸瓜搭盲陋盟府冥无曩古鸟鸣涧蹑捕啪嚓飘荡倩装秦越漆漆屈就人来人往折澄折骨时巡衰庸阘懦双井四金刚苕苕贴截银铁探子卫生局委顺喔咿嚅唲香翠小阜枭悬硝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