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帖。《水浒傳》第四十回:“門子 小王 不能夠入府堂裡去,但有各處來的書信緘帖,必須經由府堂裡 張幹辦 ,方才去見 李都管 ,然後達知裡面,才收禮物。”
“緘帖”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簡帖,即簡短的書信或便條。例如《水浒傳》第四十回中提到“書信緘帖”需經特定流程傳遞,印證了其作為文書的功能。
構詞解析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獻,表示正式或需經特定程式傳遞的文書。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典小說或曆史資料中。
補充說明
部分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标注讀音為jiān tiè,但多數來源注音為jiān tiē,可能存在方言或曆史讀音差異。
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水浒傳》原文或權威詞典(如、的來源)。
《緘帖》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密封封存的信件或書信。緘帖起源于古代,是一種用于保存和傳遞信息的方式。
《緘帖》的拆分部首是“缶”和“纟”,部首“缶”表明與容器相關,部首“纟”表示與繩線或紡織品有關。《緘帖》中的筆畫分别是12畫和7畫。
《緘帖》一詞最早來源于《詩經·秦風·闆》:“瞻彼淇澹,言采其蕙,言秣我馬,言榖我鬯,言瑟玢琇。”其中的“言采其蕙”表明采摘蘭花的意思,用來比喻寫信。隨着時間的推移,《緘帖》逐漸成為指代密封封存的信件或書信的專用詞彙。
《緘帖》的繁體字為「緘帖」。
古代漢字《緘帖》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緘”部分常常用「縑」或「緘」表示,而“帖”部分使用「貼」或「帖」寫作。
1. 他收到了一封精美的緘帖。
2. 珍貴的文物保存在一枚古老的緘帖中。
緘寫,緘默,緘口,封緘,緘默不語
封信,封箋,貼封,密函,快信
*********,開放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