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身軀。脰,頸項。 清 張笃慶 《明季詠史》之十:“将軍力戰損軀脰,豎子迎降類犬羊。”
“軀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ū dòu,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明季詠史》及相關詞典釋義。
《軀脰》是指人體的身體,是對人的身體的正式稱呼。
《軀脰》的拆分部首是“⺼”(肉)和“月”(肉),總共有14個筆畫。
《軀脰》一詞的來源比較晚,最早見于清代鄭振铎的《康熙字典》中。在《康熙字典》中,對于《軀脰》的釋義是“身體”。因此,可以看出,這個詞的使用時間并不久遠。
繁體字中,對于《軀脰》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對于《軀脰》的寫法也許和現在的寫法有所不同,但是這種寫法已經很少使用了,我們無法确切地得知其古代漢字寫法。
1. 他的軀脰康健,活力十足。
2. 長時間的坐着對軀脰不好。
組詞:身軀、體軀、身體
近義詞:肉體、軀體、軀幹
反義詞:靈魂、精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