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痛怨恨。《戰國策·燕策一》:“ 子之 三年, 燕國 大亂,百姓恫怨。”《明史·韓爌傳》:“恐先帝在天之靈不無恫怨,皇上終天之念何以為懷。”
恫怨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恫”(tōng)和“怨”(yuàn)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因悲痛、恐懼而産生的怨恨或哀傷。以下從語義、語源及典籍用例角度分述:
恫(tōng)
本義為“悲痛”“恐懼”,《說文解字》釋為“痛也”,引申為内心深切的憂懼或哀傷。
例:《尚書·盤庚中》:“乃奉其恫。”指承受痛苦。
怨(yuàn)
指仇恨、責備或不滿,《說文》注“恚也”,強調因不滿而生的憤懑情緒。
合成詞義
“恫怨”融合二者,側重表達因痛苦或恐懼滋生的怨恨情緒,常見于描述民衆對暴政的悲憤或個體遭遇不公的哀怨。
該詞屬書面雅言,多見于先秦至漢代文獻:
《尚書·康诰》:
“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殺越人于貨,暋不畏死,罔弗憝。”
東漢鄭玄注:“憝,恫怨也。” 此處“恫怨”釋為民衆對暴行的痛恨(來源:中華經典古籍庫。
漢代政論:
賈誼《新書·憂民》提及百姓“恫怨積于下”,指底層因苦難積蓄憤懑(來源:國學網《新書》校注本。
“恫怨”屬生僻古語,現代漢語極少使用。需注意語境適配性,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曆史哲學或文學創作(如曆史小說人物心理刻畫)。日常交流建議替換為“悲憤”“哀怨”等現代詞。
參考來源:
鄭玄《尚書注》,收錄于《中華經典古籍庫》(專業古籍數據庫)
賈誼《新書》,國學網整理版(www.guoxue.com)
“恫怨”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參考、5)。
案列寶铎敝撤鼻鈎荜路藍縷避三舍閉塞差戾讒脣車馬如龍充分又必要條件雠貨椎埋屠狗出類拔群茨門單文孤證打退岡陵鼓尾漢統後間燋銅架逃揭地借聽脊膂齎米金碧輝煌警丁擠占袀服疽疣科納辣臊蘆人凝白千念譴祟遷召窮絕秋發擾宂人地生疏善鄰善人義士懾服神足首陀説公案渟涔湍悍團音外畔外制危言覈論文證迕拒纖刻小打洗劫一空